天山时评丨越是欠发达,越需要科技创新——踔厉奋发“十五五”系列谈⑩
侯辉
家底薄、起步晚的地方,更需要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它不只是缩小差距的“助推器”,更是激发自身潜能的“强心剂”。这一发展道理,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与上海、浙江等创新高地相比,新疆的科技创新仍有明显短板:R&D人员密度虽逐年提升,但与发达省份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创新链条还有“断点”,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衔接不够紧密;传统产业占比偏高,新兴产业培育仍需时日。若不主动以科技创新破局,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对新疆而言,正视差距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清醒认识到,唯有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位置,才能避免“欠发达—资源过度依赖—发展滞后”的恶性循环。
锚定需求,方能明晰破局。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这对资源禀赋优但创新不足的新疆而言,既是任务也是机遇。
越是欠发达,越有更多的创新空间。生态脆弱需科技守护,干旱区治理、水资源调配需科技破局;资源富集但转化不足,煤炭、油气等优势资源亟需通过技术升级提升附加值;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亟需加大更新智能装备、发展新能源等新兴动能。正是基于此,新疆连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从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到2025年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揭牌多个高能级平台,从风电技术突破到碳汇数据库建成,每一步都紧扣了“因地制宜”四个字。显而易见,科技创新是欠发达地区扎根发展实际、解决真问题的必然选择。
越是欠发达,越要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在科技创新大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新疆天山科技创新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同时揭牌。从这些平台的名称就可以看出,面对宝贵的创新资源,新疆正避开“撒胡椒面”的粗放性投入,而是直击发展“要害”,在创新驱动中探索一条因地制宜的突围之路。
欠发达地区并非科技创新的“洼地”。如今的新疆,正努力从创新“跟随者”向“区域引领者”迈进。2024年R&D人员数量同比增长15.1%,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覆盖生态、能源、智能装备等核心领域,风电、煤炭融合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甚至在干旱区治理、中亚科技合作等领域展现出引领潜力。这些实践正告诉所有人,科技创新绝非发达地区的“专属品”,而是欠发达地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路径。
越是欠发达,越需要以科技创新打破桎梏、激活潜能。只有更多高能级平台落地生根,更多人才扎根边疆,创新成果持续赋能产业,新疆才能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疆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