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视线丨自治区政协为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建言——强链条兴业态 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质效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艳芳
“打造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是党中央赋予新疆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为新疆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何延伸产业链条,让优质农产品从“原字号”走向“深加工”?如何融合新兴业态,使传统农牧业焕发新活力?近日召开的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协常委、委员等,聚焦“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议题,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建言,为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质效贡献智慧和力量。
夯实基础 提升供给能力
近年来,新疆农业供给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新疆粮食总产量上升至全国第13位,成为全国可调出粮食量最多的产销平衡区;粮食单产跃居全国第一,新疆正在成为祖国的“西部粮仓”。今年,全区夏粮再获丰收,总产达684万吨,单产再创新高。同时,新疆棉花总产占全国的九成以上,“中国棉花看新疆”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切期待,新疆在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上还存在“生产强加工弱、产品强产业弱、品质强品牌弱、点上强链条弱”等问题,亟须找准突破口、加快解决。

采棉机在沙湾市安集海镇和平新村棉田里作业。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秦梅花 摄(资料图)
“要做好顶层设计,用中长期专项规划锚定发展方向。”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克孜尔开勒迪·阿布迪腊合曼指出,应聚焦国家所需、新疆所能,深入分析我区主要农牧产品的最大供给能力和国家基本需求之间的差距,明确目标,做好规划。要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加大开发水产品、饲草料、特种养殖力度,同步规划、分类推进,做好要素保障和制度落实。特色林果、肉牛肉羊等产业在“十五五”期间应集中力量攻关,实现提质增效。要绷紧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根弦,切实推动形成我国农作物生产能力的战略后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生态水利研究中心(自治区水利厅院士专家工作站)主任白云岗直指关键——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新垦耕地沙化及盐碱化严重,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建议,严格落实“四水四定”,结合水资源承载力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深化水价改革、推广智能计量等措施,全面提升水资源配置效率;将斗渠和排渠等建设纳入灌区大中型灌溉渠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以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为支撑建好高标准农田,为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延伸链条 驱动产业增值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核心在于“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当前,全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针对棉花、林果、畜牧等新疆特色产业,大家结合实践提出了精准突破路径。
今年自治区出台《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10条硬核举措破解“生产强加工弱”等产业痛点,助力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
“新疆棉花已从‘量足’迈向‘质优’关键期。”自治区政协常委、兵团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棉花研究室研究员邵青龙建议,加快选育优质棉花品种,推动棉花质量补贴标准与优质棉需求衔接,通过“订单种植+统一加工”模式,实现“一厂一品”,打通优质优价的市场链路,这与自治区扶持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美丽新疆,林果飘香。前不久在广州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博览会上,新疆的红枣、葡萄、杏、巴旦木、新梅等产品备受青睐,实力“圈粉”。
自治区政协委员、政协喀什地区工委主任古丽娜·肉孜表示,新疆林果业发展成绩喜人,但还面临标准化不足、品牌散乱等共性问题。她建议,系统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实施全疆统一的林果“品种培优工程”,提高商品果率;构建“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并开通鲜果冷链专列、航空专线,降低损耗、稳定品质;培育数字新农人,建立产销直连机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疆区域公用品牌。

鄯善县迪坎镇的哈密瓜丰收了。鄯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新疆的甜蜜产业,哈密瓜正谋求从地域符号向全国知名IP升级。哈密市政协主席吐尔逊·艾麦提建议,由自治区统一制定并严格执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品质标准,聚焦糖度、风味等关键指标,塑造哈密瓜独特的品质“密码”。成立全国哈密瓜行业协会和国家级产业技术平台,做大做强哈密瓜产业,让“新疆甜”香飘更广阔市场。
“破解‘品种多、产业小、品牌散’难题,是新疆畜牧业升级的关键。”自治区政协委员、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协主席赛尔建·乌合拜建议,推动全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北疆重点发展高端肉牛规模化养殖和有机羊肉产业,南疆、东疆探索农区养殖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同时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完善新疆褐牛、伊犁马等品牌管理与保护,加快传统畜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新疆冷水资源得天独厚,发展特色渔业潜力巨大。自治区政协常委、民革新疆区委会专职副主委孙霞建议,出台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指导意见与冷水鱼、虾蟹等专项规划,因地制宜推动特色水产业发展。加强种质资源开发与育种创新,保护土著鱼类资源,攻关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推动渔旅融合,设立名优特水产苗种补贴专项资金,构建“小而美、特而优”的现代渔业体系。
科技赋能 有“智”更有“质”
产业升级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更依赖于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培育龙头企业要坚持外部引进与本地培育双轮驱动。”自治区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新疆区委会主委刘涛建议,支持企业建设稳定的标准化原料基地,延伸精深加工链条,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提升产业链整体协同性和抗风险能力。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依托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装备更新与高端人才引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要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产销对接机制,挖掘产品文化内涵,持续提升产业附加值与市场核心竞争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智慧农业是农牧业现代化必由之路。
自治区政协常委张生龙介绍,兵团推广的“冬小麦+复播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实现粮食亩产近两吨。泽普县也涌现多个高产典型,这印证了“一年两熟”双季均衡增产技术模式的潜力。他建议,兵地联合组建种业创新平台,重点选育早熟耐密专用品种,同时配套建设清洁能源烘干、标准化仓储等产后设施,充分释放规模化增产潜能。

种植户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收获玉米。华岩明摄
自治区政协常委、兵团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忠建议,加大智能传感器、农业机器人、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推动低成本、适用性强的智能装备在大田作物中规模化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育人,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实施兵地智慧农业人才专项政策,吸引更多创新团队扎根新疆、服务农业现代化。
汇聚众智,笃行实干。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新疆现代农牧业正蓄势腾飞,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