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丨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疆小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科学擘画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主要目标,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我们不妨先分别分析。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性提出“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四个必然要求”的重大意义、“四对关系”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在内蒙古考察、8月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兵团工作汇报时都进一步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从梳理中可以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其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拓展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指明着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
关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媒体报道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其被纳入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之后,在2023年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2024年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都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24年12月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首次强调“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并从“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边疆地区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2025年,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云南考察时、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和现实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随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被摆在民族工作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凝聚团结奋斗的共同力量、实现我们党的中心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的内在必然。
在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媒体报道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放在一起来说,最早是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之后是2024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李强总理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再之后是2025年8月20日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草案)》时强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9月24日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梳理中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新的重大论断,体现了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终极之问、时代之问,超越了传统中原王朝史观、汉族中心主义史观和地方民族主义史观,必须要在思想和实践上进行正确把握。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践—认识—实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旨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推动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形成牢不可破的团结统一整体,这既是认识和实践辩证运动关系的体现,也是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等辩证运动关系的彰显。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向未来,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持续增强“五个认同”,我们就一定能凝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