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心启航”,点亮百名先心病患者的 “心”生之路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希望手术后能像C罗一样奔跑。”11月23日,在轮台县人民医院康复训练的巴特(化名)道出了无数患儿的心声。如今,随着“心启航”百名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项目的启动,让这位14岁的孩子重获“心”生。
2025年,轮台县人民医院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尚小珂名医工作室的优质医疗资源,为当地先心病患者提供全免费手术治疗。从“大病外出”到“大病不出县”,轮台县用扎实的行动书写了健康惠民的新篇章,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医疗团队在做手术。
救心行动,点亮“心”希望
11月17日清晨,轮台县人民医院门诊楼三楼的专家门诊外,等候筛查的人群早已排起长队。在随后的5天里,尚小珂名医工作室的顶尖医疗团队,为当地居民提供先天性心脏病免费筛查与诊疗服务。从术前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方案,到术中精准实施手术或介入治疗,再到术后全程监护与长期随访,团队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群众服务,用顶尖医术守护健康。
“心启航”项目构建了全链条工作体系,是以尚小珂名医工作室、心血管内科团队为核心,联动儿科、麻醉科、手术室、ICU、超声科等多学科骨干组成的专业医疗团队。
首台手术中,来自外地的13岁女孩努尔曼,罹患房间隔缺损,此前辗转求医未果。在尚小珂教授领衔的名医团队操作下,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仅用时8分钟便圆满成功。术后不久,女孩苏醒过来,她的母亲沙热汗激动地说:“感谢医生们,让孩子能像健康孩子一样奔跑了!”
手术室内,无影灯下,专家们正进行一场精细至极的“心脏修补”。他们手中的导管沿着血管,缓缓进入患者心脏,精准释放封堵器,修补那颗脆弱心脏上的“漏洞”。
15岁的阿迪力江(化名)是轮台县一名初中学生,因先心病长期不敢跑跳。为不耽误其上课,医院特意调整手术时间,为他成功完成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第三天就能下床走动,医生说恢复得很好。”少年眼中闪烁着希望。
2025年11月17日至21日,尚小珂领衔的团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轮台速度”——5天内完成68台高难度心脏手术。其中既有仅5岁的幼童,也有65岁的长者,团队通过精准的个性化方案设计,实现了100%手术成功率。
更令人瞩目的是,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接连取得突破。今年4月,医院成功实施首例房颤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6月,完成县域首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7月,成功完成新疆县级医院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并在19小时内完成6台心脏缺损微创封堵术;10月,更创下单日完成14台冠脉支架植入的纪录,11月,完成二尖瓣脱垂钳夹术。
这一连串的技术空白被填补,标志着轮台县人民医院已稳步迈入区域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的前列,让高精尖手术在“家门口”成为常态。截至目前,“心启航”项目义诊239名患者,完成68例手术,创造了轮台历史上单批次救治中病情最复杂、病种最多的纪录。
“是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一位患儿的母亲含泪送上锦旗,“‘医术精湛,恩同再造’——这八个字远远表达不了我们的感激……”多名康复出院的孩子,特意送来感谢信,工整的字迹里满是重获健康的喜悦与对医护人员的敬意。
顶尖医术,攀越“心”高峰
轮台县在先心病治疗领域取得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医院在学科建设、技术攻坚、人才培养和设备投入上的长远布局与持续努力。通过“技术平移+人才共育+管理输出”的三维乃至四维赋能模式,往日只能处理常见病的县级医院,如今已成功跻身国家级“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哀中心”行列,并在先心病微创介入治疗上独树一帜,成为新疆县市级医疗的新高地。
心脏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心启航”项目成功的关键。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显著优势。以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为例,手术团队通过穿刺股静脉,将输送鞘管精准送入心脏,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实时引导下,将特制的封堵器释放并锚定于缺损处,整个过程往往仅需10分钟左右,患者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轮台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在尚小珂名医工作室的悉心指导下,已熟练掌握房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封堵技术,并保持着100%的手术成功率。这不仅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加速了其回归正常生活和学习的进程。
资源下沉不是简单的“技术输送”,而是要从根本上补齐基层医疗短板,培养本土人才。轮台县人民医院创新推行“分层培训+专家导师制”,聘请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等机构的12名资深专家担任名誉科主任或“一对一”导师,定期驻点带教。
“设立工作室,就是通过长期帮扶,引入心脏瓣膜病、先心病等微创诊疗技术,手把手培养本地医生。”国内知名心脏外科专家尚小珂教授表示。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精准传帮带,使基层医生得以快速成长。
“尚小珂教授手把手教我们掌握介入封堵技术,现在我们已经能独立完成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心血管内二科的医生袁庆说。2025年1月至10月,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达45%,疾病外转率下降31.7%,这正是本土医疗力量崛起的明证。

会议现场。
全域医网,编织“心”未来
“心启航”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成功救治了百余名先心病患者,更在于它探索并实践了一套可持续、可推广的基层健康服务新模式。通过构建“县—乡—村”三级防治网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将健康管理的触角覆盖至最偏远的乡村,真正实现了从“治已病”到“防未病”、从“单点救治”到“全域健康”的升华。
在塔尔拉克乡,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合并房颤多年的热合曼·买买提老人,如今再也不用频繁往返县城复查。“现在看病方便多啦,专家就在‘家门口’,心里踏实多了!”
这种便利源于轮台县人民医院牵头构建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院将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49个村卫生室纳入医共体网络,建成了“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检验中心、病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六大共享中心,实现了“基层采样、县级诊断”的创新模式。乡镇卫生院采集的影像、心电、检验标本等,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传输至县医院,由县级专家出具诊断报告后再反馈至基层。这让偏远地区群众彻底告别了为了一项检查而长途跋涉的艰辛。
依托医共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卫生院的检测数据可实时上传至县医院信息平台。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启动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县级专家与基层患者“面对面”的视频诊疗。此外,轮台县人民医院还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上级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平台,让轮台百姓在县城就能享受到自治区级专家的诊疗服务。这种“上联下通”的远程协同机制,不仅提升了基层的应急救治能力,也为复杂病例提供了更权威的技术支持。
“先心病筛查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仍然非常关键,许多孩子并不知晓自己患病。”尚小珂教授指出。
为此,“心启航”项目设置了专业化展示区域,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海报墙,直观展示口唇发紫、生长发育迟缓、易疲劳等先心病典型症状,构建疾病早期识别体系。项目还计划开展亲子科普课堂、线上知识问答等系列活动,形成“预防—识别—诊疗—康复”的全链条知识传播链,增强公众对儿童心脏健康的关注与意识。大规模的免费筛查活动,更是将救治机会直接送到了群众身边。
据统计,塔中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来,累计为老百姓节省医疗费用、交通费用及外请专家费用200余万元。轮台县人民医院负责人说:“短短半年,在多方帮扶下,我院实现了技术、管理、服务的全面跃升,从‘只能看小病’到‘能治大病’,从‘群众往外跑’到‘群众往里来’,这不仅是医院的发展,更是老百姓健康福祉的提升。”
(通讯员 李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