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踢出新疆万千气象
入秋以来的新疆,足球赛事如潮。从伊犁“村超”到乌鲁木齐“乌超”,从“新疆兵超”到“阿图什杯”邀请赛,全疆各地的绿茵场好戏连台。赛场内外,各族群众因足球相聚,助威声、欢呼声交织成一片,生动诠释着天山南北独有的足球热情,也让足球的“超”力量不断传递扩散。
全民追 “球”,足球成为生活底色
新疆的绿茵场上处处是各族群众对足球的无限热爱。每当比赛日来临,来自各行各业的球员们都会暂时放下工作和生活的琐碎,穿上球衣、换上球鞋,在赛场上尽情释放激情。步入中年的职场人挤出时间圆儿时的足球梦,教书育人的老师暂别讲台换上球衣,穿梭街巷的快递员送完最后一单便奔赴赛场。他们身份各异,却因足球而集结,“为热爱而战”成为所有人的共同目标。

球员参加2025年新疆“阿图什杯”足球邀请赛。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观众席永远是热闹的海洋,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汇聚于此,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阿图什杯”赛场座无虚席、场场爆满,新疆足球的“真爱粉”们用最热烈的呐喊与欢呼为球队助威,铁杆球迷打着吊瓶奔赴比赛现场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将大家对足球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潮让足球彻底成为跨越年龄、职业的大众选择,为新疆足球事业的蓬勃发展筑牢了最坚实的群众根基。
赛事赋能,从“一场球”到“一座城”
足球热情与文旅资源的深度碰撞,让“赛事经济”释放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以“阿图什杯”为例,截至11月18日,“阿图什杯”现场日均观赛球迷超8000人,线上热度持续攀升,全网相关视频播放量累计突破8亿次。赛场周边的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产业同步升温,特色美食借赛事“出圈”,不少商户日均销售额超过10万元,形成了一场围绕绿茵场的“舌尖盛宴”。实现了体育赛事与地方经济的双向赋能,让足球的价值从赛场延伸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10月19日,“乌超”比赛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代表队(红)与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代表队(蓝)激烈拼抢。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赛事更催生了“观赛+旅游”的全新消费风尚。看完紧张激烈的比赛后,游客可以走进景区、逛起市集,深度体验当地的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乌鲁木齐“乌超”带动新疆国际大巴扎、红山公园等景点客流增长;昌吉“村超”让周边草原露营成为热门选择;“喀什杯”赛事则让岳普湖县的沙漠景区受到更多关注……足球像一条无形的线索,将赛场与景区、商圈、乡村串联起来,形成“一场赛事激活一座城”的效应。同时,各地还推出足球主题研学、民俗体验套餐,让“体育+文旅”的融合模式愈发成熟,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球”为桥,石榴花开赛场内外
足球赛事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这份联结在赛场上下无处不在。赛场上,各民族球员并肩作战,眼神交汇间自有默契,进球时的欢呼与失误时的鼓励让彼此的理解在共同拼搏中不断加深。看台上,各族群众挥舞旗帜齐声呐喊,呐喊助威声融为一体,大家分享感受、交流情感,陌生感在欢笑中消散,亲近感在陪伴中产生。

球迷在阿图什市足球公园观看比赛。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回溯新疆足球的发展,“以球为媒”始终是不变的思路。从县域赛事到全疆联赛,足球串联起各族兄弟姐妹,让“齐上阵、共拼搏”成为常态。赛事打破了地理与身份的界限,从“乡村足球”到“城市赛事”,再升级为“全疆狂欢”,逐渐形成开放包容、团结协作的社会氛围。在这一过程中,“爱足球、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不断深化,每场赛事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新疆足球的“超”力量,无关高超的球技,也无关亮眼的成绩,而是藏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身上,他们因足球集结,因热爱同行。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足球不仅温暖着每个热爱生活的人,更为城乡发展注入了鲜活动能,让新疆的热闹和活力在绿茵场上一直延续。(作者: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