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冷”专利持续释放民生红利
任春香
据石榴云/新疆日报报道,第六届自治区专利奖于近日揭晓,50项破解产业难题、惠及百姓生活的创新成果脱颖而出。从优化石榴补血糖浆品质的提纯技术,到守护养殖户利益的猪瘟疫苗,这些看似“高冷”的专利已悄然融入生活日常,转化为百姓看得见的民生福祉。
在不少人印象中,专利仿佛是一个只属于实验室的专业术语。事实上,专利早已深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衣”有抗菌防风的新型面料,“食”有加工保鲜的安心技术,“住”有提升品质的建筑家居专利,“行”有高效安全的交通创新。
在新疆,高价值发明专利的民生导向尤为鲜明。从棉花、林果等特色产业的技术升级,到高端制造、能源资源的瓶颈突破,再到交通基建、生命健康的“智造”保障,专利精准对接区域所需、呼应群众所盼。此次获奖专利中,有的能让风机转得更稳,有的能让食品更安全,有的能更好守护群众健康,这些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奖状,更是改善民生的“答卷”。
让专利持续释放民生红利,需要多方协同发力。要强化需求导向,引导科研资源投向公共卫生、养老服务、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要打通专利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完善供需对接平台,优化政策、服务,推动专利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全社会持续的创新活力。此外,还需要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专利价值的认知,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当创新真正围绕民生需求展开,当创新生态更加完善,那些看似“高冷”的专利就会持续转化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红利。
[责任编辑:翁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