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让绿色成为最动人底色
张治立
在沙雅县这个沙化土地面积占县域面积八成多的生态脆弱区,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一道道生态绿带不仅将“黄龙”锁住,肉苁蓉等沙生作物更串起致富链。这种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思路,让荒漠治理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修复。
荒漠治理,多元参与是活力源泉。沙雅的绿带,是政府、企业、群众同心协力织就的成果。政府层面锚定“三北”六期规划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为治沙筑牢保障基础;企业主动担当,通过“以林养林”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当地群众既是治沙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沙漠边缘的农民通过管理梭梭林、采挖肉苁蓉增收。多主体协同发力,让治沙从“政府独奏”变为“全民合唱”。
荒漠治理,产业赋能是长效之基。沙雅在扩大梭梭林种植规模的同时,全力做大沙产业文章。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研发基地,攻克肉苁蓉栽培机械化等关键技术,开发出切片、精油、护肤品等系列产品,让“沙漠人参”实现价值跃升;苦咸水转化技术让冬小麦在沙地丰收,胡杨林文旅品牌吸引八方游客。这种“生态打底、产业造血”的模式,实现了“治沙一亩、致富一方”的良性循环。
沙雅的生态治理实践,是新疆荒漠治理的一个缩影。从塔里木河湿地修复到准噶尔盆地防沙林建设,新疆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推进荒漠治理,实践证明,荒漠并非不可逆转的绝境,只要找对方法、凝聚力量、深耕产业,就能让“不毛之地”变成“希望之洲”。
[责任编辑:翁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