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新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雕”成全国乡村工匠名师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11月20日,在和静县骨雕技艺工作室,57岁的根登加甫俯身于工作台,刻刀在牛羊角与骨料上游走,细屑纷落,一只雄鹰的轮廓渐次清晰。不久前,他当选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成为新疆唯一获此殊荣的手艺人。
“每一件骨雕作品,从选料、开料、刮骨、画样、雕刻、打磨到上色,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精益求精。”根登加甫抚摸着手中即将完成的骨雕作品说。30余年的骨雕生涯,让他的指尖磨出厚茧,更让他对草原题材的创作拥有独到见解。

根登加甫。资料图
根登加甫擅长以骆驼、牛、羊等动物骨角为原材料,创作出《东归》《回家》《牧歌》等一批展现新疆历史与草原生活的骨雕工艺品。“和静县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巴音布鲁克景区所在地,以骨雕为主的文创产品销路还不错。”近年来,他在创作之余也积极思考如何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参与手工艺创作,让非遗技艺成为大家增收致富新途径。
岁月的沉淀不仅赋予他精湛的技艺,更为他带来了多重身份的认可。如今,根登加甫先后获得自治区级非遗“骨雕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以及首批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等头衔。每一个身份都是一份责任,记录着他在非遗传承道路上的坚实足迹。

根登加甫检查骨料。资料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如何让产业增效,让乡村更“繁荣”,把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是关键一环。作为全国乡村工匠名师,根登加甫多次面向农牧民开展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学员300余人,不少学员已能独立完成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的制作,在巴音布鲁克景区及多地文旅场景中销售。学员巴音巴拉已跟随根登加甫学习骨雕多年,对每一道工序熟稔于心,“跟着老师做骨雕,既能挣到钱,还能把非遗手艺传下去。”
在新疆,像根登加甫这样的乡村工匠,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帮扶处副处长王斯烈表示,通过“师徒传承+平台赋能”方式,全疆已培育乡村工匠4000余名,设立38个工作站,带动3.5万人就业,让传统技艺成为联农带农的生力军。

根登加甫获得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荣誉(左三)。资料图
荣誉加身的根登加甫仍步履不停,他计划与更多院校合作,将骨雕课程纳入校园培训,搭建“产教融合”的新场景,培养更多青年传承人。“荣誉是新起点。”根登加甫摩挲着刚完成的骨雕样品,眼中闪着光,“我要让骨雕技艺融入更多现代生活场景,让草原智慧在乡村振兴路上持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