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石榴红 初心映边疆——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满早然木·吐尔洪
天山雪松挺秀,瀚海蜜瓜飘香。10月16日,自治区召开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伊吾县淖毛湖镇和顺园村党委书记满早然木·吐尔洪胸前佩戴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奖章,在灯光下格外耀眼。 这位扎根基层17年的女干部,用脚步丈量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用实干赢得各族群众的信赖。在此之前,她已是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更是村民口中随叫随到的“贴心书记”。

满早然木·吐尔洪(中)与村民交谈,了解社情民意,征求群众对和顺园村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政策不是写在纸上的字,是长在地里的瓜,要让大家尝出甜滋味。”这是满早然木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让党的声音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她带领村“理论学习轻骑兵”跳出会议室,把宣讲台搬到了瓜藤绕指的田埂间、春播的晨曦里、秋收的夕阳下,创新推出接地气的“田间课堂”。
17年间,她的宣讲从未间断:哈密瓜授粉期,她站在瓜地边讲产业扶持政策;冬闲时节,她坐在村民炕头聊惠民举措;春节前夕,她带着春联讲民族团结故事。累计300余场宣讲,8000余人次聆听,她把“大道理”拆成“家常话”,把“政策条”变成“致富经”。就像田埂上熟透的哈密瓜,党的关怀顺着她的话语,丝丝甜意沁入各族群众的心田。
和顺园村的村民都记得,2019年春天那场“蜜瓜危机”。当时村民们对着五花八门的瓜种犯了难,种老品种产量低,试新品种又怕担风险。满早然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白天扎进田间向老把式取经,夜晚伏案钻研品种资料至深夜,终于选定了耐干旱、产量高的“新密25号”。可刚定值不久,一场罕见高温让瓜苗成片萎蔫,她立刻联系县农技推广中心,带着技术员蹲在地里观察、测土、调肥,连续一周每天只睡4个小时,最终攻克了高温保苗难题。那年秋天,村民的蜜瓜亩产收益突破6000元,看着瓜农们捧着钞票的笑脸,满早然木晒得黝黑的脸上也绽开了花。
村干部定期上门走访,小到水管漏水、大到就业创业,只要群众有需求,村干部总能第一时间有回应。 “满书记就是我的亲丫头!”提起满早然木,82岁的孤寡老人胡西娜尔汗·哈斯木总会红着眼眶。去年冬天,老人突发哮喘,窗外寒风卷着雪粒打在玻璃上,满早然木接到邻居电话,二话不说裹上大衣就往老人家里跑,背起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往镇卫生院赶。住院期间,她每天熬粥送药,帮老人擦身翻背,直到老人痊愈出院。
民族团结的温情从不缺位。2024年盛夏,一名来淖毛湖务工的彝族妇女在工地中暑晕厥,满早然木接到消息后,立刻开车将人送往医院,还特意联系了懂彝语的志愿者帮忙沟通。住院的半个月里,她自费买来了换洗衣物和营养品,每天忙完村里的事就去医院陪护。“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她,她比我的亲人还亲。”康复后的务工妇女紧紧拉着她的手,反复说着感谢的话。
为了给各族群众搭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满早然木牵头推动村委会改造升级,打造出集议事、服务、活动于一体的“石榴籽”服务站。在这里,各族群众一起学技能、拉家常,笑声常常传出很远。 针对村庄合并后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她大胆创新,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下成立了物业公司,物业公司不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带动3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两年间村集体分红达8万元。
她的手机永远24小时开机,“有事就找满书记”,这句简单的话,成了全村各族群众最踏实的依靠。 如今的和顺园村,早已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文明村镇”,一块块牌匾见证着这里的变迁。
面对夸奖,满早然木总是摇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村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结果。” 朝阳初升,满早然木又走进一家村民的院落,金色的余晖洒在她的身影上,也洒在各族群众共同浇灌的民族团结之花上。在天山脚下的这片热土上,这朵花儿正开得愈发绚烂,映照着伊吾县各族群众同心筑梦的美好未来。
(文/图 伊吾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