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液魔法”助西北油田增产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通讯员 张俊
采油就像给地层“做手术”:初期压力足,油井能自喷出油,压力不够时就得靠压裂来逼出油,石油人用高压泵将水打进地下,炸出一条条“油气通道”。
但光有通道还不行,还得灌酸液把通道壁“啃”出凹凸不平的坑,这样停止注水后通道才不会闭合,油才能顺畅流上来。
可到了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所属塔河油田,事儿难办了。这里剩余油藏像藏在“保险箱”里,用老办法灌酸液不仅贵得离谱,还打不透地层。“1立方米酸液要930元,一口井光买酸液就得花几十万元,最后油还没采出多少,纯属高射炮打蚊子!”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所长方俊伟一提起这事儿就头疼。
为了破解难题,2024年6月,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储层改造与评价研究所工程师们想出办法,在注水系统上放大招,给注水系统装上了“涡轮增压”。2024年7月,带“涡轮增压”的电驱泵注水技术一上线,酸液的波及范围扩大好几倍,相当于给油井做了一次“全身疏通”。
这边储层改造与评价研究所工程师从注水技术上进行改进,那边油田化学研究所实验室里的团队也没闲着,他们着手调整酸液配方,经过42次改良,终于把酸液成本从930元压到了500元。更关键的是,改良后的酸液“跑得更远、更温柔”,酸液缓速率提至69%,能顺着通道更好地渗透到改造通道;腐蚀速率降到1.97%,解决了油管易腐蚀难题。
看着阳光下泛着琥珀光的新酸液,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技术员方裕燕忍不住感叹:“这才是既省钱又好用!”
但大家没满足,今年2月,塔河油田一线采油厂又提出新要求:成本还得再降30%!接到新要求后,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攻关小组立刻开启“找货模式”,他们四处打听后,终于联系上一家化工厂,对方的副产盐酸只要10元/吨,价格直接“腰斩再腰斩”。
经过半个月、37组实验验证,最终确定副产盐酸完全能替代工业盐酸,酸液性能一点没减。此后,该团队又趁热打铁,针对井筒温度低的特点,换上防井下油管腐蚀的低成本中温缓蚀剂,即减少酸液流动摩阻的减阻剂,1立方米酸液成本直接跌到240元,便宜了一半多。
就在大家以为万事大吉时,一盆冷水浇了下来。今年6月,TH10371CH2井试产,新酸液居然像用吸管喝珍珠奶茶——只吸得到奶茶,吸不到杯底的珍珠,油还是没采上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技术员李永寿带着团队再次扎进实验室,试验增粘缓速、覆膜缓速两套方案,终于把酸液缓速率从69%提高到91%。虽然成本从240元涨到268元,但效果立竿见影:TH123147井用上新酸液后,日产油从7.8吨直接冲到16.4吨,翻了2.1倍。
截至目前,西北油田靠这套“融合创新组合拳”,已经在26口井实施了低成本酸液增油技术,累计多采油1.8万吨,单井开采成本还降了超50%,真正实现“既多产油,又少花钱”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