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丨石榴花开遍天山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一楼,一幅长6.05米、宽2.4米的巨幅照片静静陈列。照片中,81位各族各界人士身着多彩服装,手挽手、肩并肩,笑容灿烂。
正如这张合影,今日新疆,校园里各族学生同学习、共成长;社区百家宴上,居民们围坐一堂,共享美食佳肴,同跳一支舞,欢声笑语中满是邻里温情;旅游景区里,游客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拍照打卡,与各族群众一同参与民俗活动……大家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携手绘就民族团结壮美画卷。
强思想引领 固稳定之“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首次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今年9月24日,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疆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在新疆,各级各部门格外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各类学习宣讲培训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争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推动者。
2024年4月,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聚焦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实践,对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进行统筹谋划部署;同年,自治区党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足以见得,新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重视之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既要抓“点”,也要抓“面”;既要抓“大”,也要抓“小”。
如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出台实施意见,就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部署;颁布相关决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法治保障。
在新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植文化根脉 铸认同之“魂”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强调,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来,新疆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文化供给力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4年总台春晚喀什分会场惊艳亮相,绚丽舞台与喀什古城民居交相辉映,各民族同跳《舞乐新疆》,向世界展现新疆各民族共居共乐的生动图景;电影《巴扎喜事》,讲述生活在喀什古城的两个家庭、两代人勇敢追求梦想、追求真善美的故事,让更多观众看到新疆各族人民的乐观与蓬勃朝气;天山文学奖为认识、读懂新疆打开新窗口,各族文学创作者记录下的友爱瞬间与同心故事,通过文字传得更远……这些丰富实践,不仅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具体落点,更让文化认同在鲜活场景中不断深化。
一位来自福建厦门的摄影师,在吉木萨尔县旅游时问一位少数民族小朋友:“你是什么民族?”小朋友脱口而出:“我是中华民族。”这稚嫩而真诚的表达,是新疆各族青少年共同的心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教育。新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筑牢青少年信仰之基、思想之基、语言之基、情感之基、文化之基、行为之基。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青少年成长成才之路更宽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蕴含于日常生活的细微实践。全长1200米的龟兹小巷,改造时既保留了百年老树和古民居,又完善了基础设施,昔日的“泥巴巷”变成美丽小巷,成为游客来到库车市的打卡地;作为新疆首个长城主题博物馆,尉犁县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以烽燧为核心,通过文物展示、场景复原及多媒体科技手段,系统阐释长城文化内涵与各民族交融历史……
当天山南北的壮美风光回应着无数旅人对“诗与远方”的向往,当各族群众的灿烂笑颜映照着平凡日子里的温暖与丰足,当丝路古道的新韵华章谱写出交流交融、共生共荣的时代和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天山南北愈铸愈牢。
促交融实践 聚同心之“力”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民族团结在新疆工作中的战略性地位。历史经验也证明,民族团结既是新疆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石。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新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把有形有感有效要求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过程的关键抓手。其中,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和基础工程。
今年暑假,策勒县小姑娘帕提曼罕·排日海提,作为学校优秀学生代表,参加“红石榴”文化润疆夏令营,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当亲眼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泪夺眶而出,这一刻是激动,也是幸福。
在新疆,像帕提曼罕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新疆深化拓展“祖国情·中华行”新疆青少年爱国主义研学活动,广泛开展援疆省市、兵地、南北疆学校“手拉手”活动,各族学生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成为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新时代以来,新疆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逐步推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并肩奋斗,各族群众以团结为纽带,在产业升级、技术突破中创造佳绩,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能。
和田县百和镇稻香村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一直上不去,北京援疆专家、农业技术人员、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打响改土治水攻坚战,水稻产量不断提升……这些熟悉而温暖的日常,正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最生动的注脚。
要让团结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在喀什、和田、哈密等地,援疆项目不仅助推经济发展,还促进人员互动、情感交融,让新疆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人流如织的新疆国际大巴扎里,各式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各族群众欢声笑语不断。美丽新疆,美在景、美在人心,近年来,新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让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多元业态,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
新疆还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每到节假日,各单位会举办联谊活动,与结对亲戚们共叙情谊、共话未来,亲如一家。
沙漠边缘筑起数千公里绿色屏障、昆仑山下建成现代产业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石榴花开幸福长,籽籽同心绘新卷。回首七十载团结奋斗,展望新征程锦绣前程,新疆各族儿女心手相牵、砥砺前行,汇聚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