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主题成就展丨日子有滋味 生活有奔头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06.49万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上,一行印刻在展板上的数据格外醒目,这是新疆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成绩单,也是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里程碑。从此,我们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新征程。
9月,温宿县托乎拉乡核桃晾晒基地,农民们正在分享丰收的喜悦。温宿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缺衣少食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前来观展的乌鲁木齐市民王浩说,一组组照片记录着新疆的时代变迁,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新疆没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掉队。
和田地区皮山县桑株镇库木艾格勒村村民领到3.8万元农产品销售款、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大力发展渔业养殖,吸纳贫困户参股获得稳定收入……展览中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村民们幸福的笑脸,也定格了一个幸福的时代。
新疆曾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精准施策、接续奋斗,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扎实推进“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新疆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脱贫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脱贫攻坚补齐了发展的短板,新疆各族群众正用勤劳的双手,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伽师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当地因势利导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充分发挥当地土壤气候等资源优势,打造集新梅分拣、储存、保鲜、冷冻、冷链物流、交易、研发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推动伽师新梅产业实现产学研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今年8月,伽师县米夏乡吐格巴斯特村村民麦麦提·萨依提的10亩新梅果园,在50余名客商激烈竞逐下,最终以65万元高价成交,折合每亩收益6.5万元,再次刷新当地新梅身价,充分体现了市场对伽师新梅的认可。
8月,伽师县米夏乡吐格巴斯特村村民向游客介绍新梅果园。
今年,伽师县新梅种植面积达57万亩,一产产值80亿元以上,全国每5颗新梅3颗产自伽师,带动农民人均收入从2020年的1000元增长至1.7万元以上,实现了“一颗新梅富一方百姓”。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内,新疆积极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乡村产业,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守底线、兴产业、强帮扶、促增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202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较2012年的5090元增加2.7倍;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91元,较2012年的5090元增加2.6倍,各族群众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奔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仅提高了脱贫群众的收入,更激发了农村的发展活力。近年来,新疆以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疆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和美乡村建设加速推进,彻底摆脱贫困面貌的新疆广袤农村越来越多开启了现代化的生活。
“农村也过上了城里的生活。” 皮山县木吉镇阿萨尔村村民肉孜麦麦提·喀迪尔说,这些年,他家里通了自来水,修了卫生户厕,用上了水冲式厕所,换了新的厨卫家电,过去城里有村里没有的,现在都有了,身边的村民们也都爱干净了,穿着也讲究了,谁再邋邋遢遢过日子都不好意思出门。
目前,新疆农村安全住房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9%,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接近92%,电网供电可靠性达99.9%,建制村5G网络通达率达92%,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达96%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3%,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0%,新疆农村,正在成为农民群众干事创业、增收致富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