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漫谈丨双向奔赴让小门牌照见大民生
新闻:“真的没想到,当初的一句吐槽,竟让248个小区有了新门牌号。”10月9日,美团外卖新疆农业大学站站长马小虎嘴角有掩不住的笑意,“我挺自豪。”
漫谈:破损、丢失的门牌,曾是骑手马小虎送餐路上的“绊脚石”,而如今焕然一新的门牌号,不仅让马小虎配送时间缩短了,高峰期还能多送好几单。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的“亮号速达”实践,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三大底色:响应速度的精度、共建共享的广度、双向奔赴的温度。
治理效能,藏在回应诉求的速度里。“马小虎”们的 “绕路吐槽” 被听到后,有关方面15天拿出治理方案。从记录门牌错乱点位,到联合制定方案、分批次更换,全程以解决问题为标尺。没专项资金,就分小区推进。怕门牌不实用,直接请骑手参与设计。当街道全部落实“亮号速达”方案后,马小虎的配送时间缩短了,居民不用再费劲指引访客了。基层治理的进步,从不是口号,而是“少绕路”“少等待”的实在改变。
民生工程不是政府“独角戏”,得靠多方搭台。老旧小区门牌更新,牵扯物业、社区、政府、居民等多个方面。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的做法破解了“一方出力、多方观望”的困局:无物业小区由社区负责,有物业小区由物业出资。同步上线的“码上反馈”小程序更妙,居民、骑手成了治理“眼睛”,扫码就能报门牌问题。当952个老旧小区纳入排查,商户主动维护门牌,“共建共享” 落到了实处,民生事多了“参与者”,少了“旁观者”。
基层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从“过客”变“主人”。马小虎来乌鲁木齐打拼10年,起初只把这儿当“挣钱地”,是新就业群体暖心屋、新门牌号让他有了“家”的感觉。248块崭新门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们映亮的,不仅是清晰的楼栋号,更是人与城之间一份温暖的约定:你为我排忧解难,我为你守护家园。
从破损、丢失的门牌到“码上反馈”小程序,民生改善的尺度,永远由群众需求决定。沙区的“门牌故事 ”不算大事,却道破治理真谛:将群众的小诉求放在心上,实现政府与群众的“双向呼应”。当“亮号速达”成为常态,当归属感浸润人心,“民生”便自然凝练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魏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