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课堂落地 穗喀共建校“配置拉满” 开启教育新体验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电子图书室、智慧朗读亭、能“刷脸”测体能的操场……9月20日,喀什地区疏附县广州新城实验中学高一(1)班学生米娜宛尔·多力坤说起校园里的新鲜事,语速都快了几分。在她心里,这所新学校特别好,那些炫酷的“黑科技”,正为她和同学们打开面向未来的一扇窗。
米娜宛尔口中的好学校,是广东省投入2.55亿元援建的广州新城实验中学。今年8月,这所占地200余亩的学校正式开学,由百年名校广州协和学校全面托管,现有在校学生820人、教师68名,开设18个教学班。该校的建成破解了当地优质高中学位紧张的难题。从高大的教学楼到宽敞的操场,从现代化实验室到智能化图书馆,“广东品质”融入校园的每一处细节,而最让师生惊喜的,是那些赋能教与学的科技设备。
走进教学楼,科技感扑面而来。AI课堂分析观察系统正默默运转,学生的听课状态、课堂互动等细节被精准捕捉,结合录播设备生成完整课堂实录,课后自动汇总成学情分析报告与师生互动热力图。“以前课堂上多数靠提问和堂练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现在还可以通过AI分析学生课堂抬头率、举手频次等量化数据更准确掌握学情,讲解更有针对性。”来自广州协和学校的援疆干部、广州新城实验中学副校长周寅博表示,录播功能成为年轻教师的“反思助手”,精准反馈教学情况,在AI的助力下,年轻教师能更快站稳讲台,快速成长。
在喀什地区疏附县广州新城实验中学教室里,学生们正专注地学习。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摄
AI还是贴心的“体能教练”。操场上,学生们沉浸在运动的乐趣里;不一会儿,跑步、跳绳、跳远等各项运动的数据便传输至信息中心终端。周寅博解释,学校配备智慧体育系统,学生在运动前到分布在田径场边上的终端机器“刷脸”,系统就能实时采集和分析学生的运动数据,迅速生成体质分析报告,并提供个性化的训练建议。
这样的“科技范儿”,让学校成为当地学子的“升学首选”。中考742.5分的米娜宛尔,放弃了本地名校,转而选择这里;家住莎车县的贺正麒推掉赴疆外求学的计划,跨越200多公里报读广州新城实验中学,机器人编程等前沿课程,与他的未来规划不谋而合。
这所学校的快速崛起,是广东省教育援疆创新实践的缩影。打破以往“修设施、派教师”的传统模式,广东省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办学”理念,在喀什地区打造教育新标杆。
据了解,自2023年以来,广东省已累计投入教育援疆资金12.1亿元,实施校建项目155个,选派近1500名优秀教师,通过“名师工作室”等机制培育“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如今,广州新城实验中学的教室里书声琅琅,操场上笑语飞扬,那些投入的资金、派驻的老师、引进的技术,变成了学生们眼里的光、脸上的笑。这份支持,正一点点改变着这里的教育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