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瑰宝丨两千年前的汉代“顶流乐队”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在新疆博物馆国博厅里,一组来自汉代的相和歌俑静静陈列在展柜里,它们形态各异、表情生动。
这组相和歌俑出土于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共有7人组成。占据“C位”的是“乐队指挥”兼“主唱”,身材高大,气场十足。他面前两位身材矮小者应该是伴唱,两人双臂舒展,仰面而歌,表情激昂又投入,仿佛唱到了歌曲最高潮部分。主唱两侧各跪坐两位乐手,其中一人吹埙,两人吹排箫。这些乐器组合实现了“丝”与“竹”的融合,演绎出汉代流行的音乐形态——相和歌。
新疆博物馆国博厅陈列的相和歌俑。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摄
相和歌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号子,是老百姓们进行舂米、筑墙、夯土等劳动时随口哼唱的“徒歌”,类似于今天的清唱。后来演化成清唱加帮腔的“但歌”。“但歌”进一步发展,又加入了舞蹈表演和丝竹乐队,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相和歌。就这样,相和歌从民间哼唱一路唱进王公贵族的宴会厅,成为汉乐府中名副其实的“顶流”。
汉晋时期,相和歌极为盛行。尤其到了魏晋时期,曹操、曹丕、曹睿痴迷相和歌,创作了大量歌词交由乐府演唱,将相和歌推向了艺术高峰,使其成为宫廷和民间的主流娱乐形式。
新疆博物馆国博厅陈列的相和歌俑。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摄
如今,当我们步入展厅,再次凝视这组乐俑,其生动表情和“唱到高音”时的忘我神态,仍然能让人为之心动。
时光流转,音乐不朽。尽管相和歌的时代已远去,但这组陶俑依然用最美的姿态,为我们定格了一场两千年前的“演唱会”。
[责任编辑: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