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今日新疆 如Ta所愿】黄沙深处写绿章 山海相连映丹心
2025年秋日的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晴空万里。
遥想当年,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麦盖提县,漫天黄沙曾是这里每天的底色。长期以来,沙漠侵蚀不仅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制约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多年来,作为新疆南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节点,麦盖提县持续推进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
如今,第二道锁边带建设已在茫茫沙海中拉开序幕,一场与沙漠的“持久战”正朝着更深更远的方向推进。
从漫天黄沙到绿林锁边,在植物生长的岁月里,有一群特殊的人,想方设法……——来自山东省日照市的援疆干部人才们。
从海滨城市到沙漠之海,多年来,他们在地图上跨越的不仅是几千公里的祖国山河,也是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铮铮誓言的践行。
“放眼望去,今年新种的这些小梭梭树长得很好,每次来这里,我看到这些新建的防护林,就热血沸腾,感觉我们两地携手的的确确是在干一件大事,见证绿水青山照进现实。”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党支部书记殷红海激动地说。
看着眼前的绿色,听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种下它们的那些名字——
麦盖提县锁边工程航拍图。(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初遇边疆 黄沙肆虐与生态觉醒
2012年之前的麦盖提县,90%的面积被沙漠覆盖,县城距沙漠最近处不足5公里。每年150余天的沙尘天气让农田减产、百姓患病,“黄沙埋房梁,大风刮走羊”的民谣是当时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援疆干部张宏(前排左一)在麦盖提县参与植树。(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山东援疆干部张宏回忆曾经的岁月时这样说:亲近沙漠,因为植树。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沙漠植树的情景。从黄海之滨走进瀚海之畔,又从绿洲边缘慢慢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远处是连绵不绝的沙丘。这一望无垠的荒凉之美,不由生出敬畏之心。惊涛骇浪的喧嚣之美与沙丘连绵的凝固之美,竟都有着透视生命本质的感受。脚,踏在地上,有那么一刻,大脑空白着,像个体的生命消失了一样。那种感受,简而言之,就是荒凉如斯。
县城以北是数十万亩的胡杨林,以东以南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可以说,麦盖提是由绿洲和沙漠双臂环抱的一座小城。但叶尔羌绿洲相对于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还是显得太小了。身处封闭性的塔里木盆地西缘,气候干燥,每年扬尘天气占到三分之一,风沙最肆虐的时间在三至五月份。有时一连几天昏天黑地,门窗关闭得再严,房间里也总是跑进来厚厚的尘土。一年吃进肚里半块砖头的形象刻画,并非虚妄。
人进,沙才能退,生态也才能慢慢改变。麦盖提县防风固沙生态林,规划面积百万亩,着力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立南北长二十公里,东西宽十六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打造一条沙漠绿色生态屏障。生态林建设于2012年开始启动,每年春冬两季,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乡村百姓,上万人参与建设,很多人吃住在沙漠里,每次植树前后持续半个多月,而且一年里还要负责对所植树木加以管护。
山东援疆林航拍图。(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2014年至2017年是生态林规划建设的关键阶段,这期间援疆资金累计投入4200万元,全部用于防风固沙生态林的水、电、路、滴灌、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生态林面积扩大至20余万亩。因此,这片生态林还有一个名字——山东援疆林。
2014年3月9日,首次到沙漠植树,我站在沙丘被推平的沙地上,拿着坎土曼刨着干净的沙,小心地把去年初冬埋植好的文冠果树苗扒拉出来,然后为防止沙漠野兔啃啮用草或塑料管将其围套起来。
午餐是馕,它的香气在沙漠的冷风中弥漫,格外诱人。初冬植树活动的任务量一般很大,有一次,我们大约要植五百棵树。挖坑、换土、施肥、上苗、埋坑、截枝、绑草。那天的午餐送来得有些晚,指挥部食堂的大包子异常好吃。虽然有些累,但与这些干净的沙子和树木打交道,心里高兴和亮堂着呢!
三年里,先后六次植树,加上十余次因工作需要到防风固沙生态林参观,我亲眼看见了——风餐露宿、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劳动场景;我亲眼看见了——在三十万刀郎儿女的手中,沙漠变成了绿洲。这是一种怎样坚执的精神?它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染了我。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不断涤荡着我的灵魂,也让沙漠植树成了我生命中最值得铭记的行为。
大漠孤烟美如画。如果再有一缕朝霞抑或落日的余晖,轻轻打在这片生态林沙沙而响的树叶上,穿过密匝的树枝,洒在细密的沙地上。恰巧,你正在林边游览,或者站在生态林的那个观景台上极目四望,这样的大漠比画更美。
科学治沙 从单一模式到因地制宜
“那片树林记得张宏和他的同伴们”。而他们的故事就是面对“沙进人退”严峻考验的一种答案,一种集全国之力因地制宜科学治沙的现实实践。
2012年以来,为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助推经济发展,麦盖提县突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项目支持、科技保障”模式,加强县域内21.4万亩天然公益林及30万亩天然草地巡护保护,落实天然胡杨林抚育、封育、引洪灌溉等措施,并在前进水库至克孜勒阿瓦提乡之间构建人工生态林,建成50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
经过十余年奋斗,逐步完成第一道锁边带建设,完成治沙面积117.6万亩,122公里的沙漠边缘被牢牢“锁住”,曾经“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逐渐转变为“人进沙退”的积极态势。
如今的麦盖提县,沿着第一道锁边带向沙漠深处行进,生态环境的细微变化逐渐显现。从N390沙漠景区边缘出发驱车39公里后,眼前的景象从成片的人工种植白杨林、稀疏分布的胡杨树、零星点缀的芦苇……慢慢过渡到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这里,正是麦盖提县,第二道锁边带的施工现场。
殷红海告诉我们,麦盖提县的锁边工程最初采用统一的“三件套”模式——草方格、梭梭林和光伏板。然而,技术短板很快暴露:草方格寿命仅3-5年,且末县每年需补扎9.37万亩,成本占治沙资金的两成;光伏电站初期投资高昂,皮山县2.4万亩光伏项目设备采购就花了3.2亿元,沙尘覆盖后的清洁成本比平原地区高40%;单一种植的梭梭林成活率不足60%。
在总结经验教训后,麦盖提县在第二道锁边带建设中采用了更为科学的“适地适树”立体栽植模式。根据不同沙地条件制定方案,在流沙严重区域先用1.5米高的芦苇沙障作“前锋”阻挡流沙,草方格作“后卫”固定沙面,再搭配灌木种植;对于高大沙丘,则采用“梯田式固沙”技术,用推土机将22米高的沙丘削成阶梯状平台,每级边缘用草方格加固,平台间栽种梭梭,使治理成本从每亩1万元降至1800元,苗木成活率显著提高。
经过十二载艰苦奋斗,麦盖提县累计定植2.8亿株苗木,50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如翡翠项链环绕县域。
如今,第二道锁边带建设已启动,防护宽度从原来的110米拓展到7500米,一场与沙漠的“持久战”正朝着更深、更远的方向推进。
援疆使命 产业发展与美好向往
山东日照援疆志愿者服务队在麦盖提县进行植树。(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从黄海之滨到天山南麓,山东省日照市与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因援疆工作结缘。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日照援疆工作指挥部牢记嘱托,立足麦盖提县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聚焦产业升级、多元拓展、市场驱动三大维度,以“组合拳”模式,为麦盖提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绘就了一幅山海情深、共谋发展的壮美产业画卷。
他们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这个问题,麦盖提县的群众最有发言权——是沙漠文旅景区中绽放的笑颜,是农业科技专家的悉心指导,是与日照这座海滨城市结下的深厚情谊……点点滴滴,让麦盖提县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以及产业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变迁。
沙漠与绿色的边界。(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麦盖提县,这片被塔克拉玛干沙漠环绕,却因叶尔羌河滋养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麦盖提灰枣。然而,曾经品种单一、管理粗放、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成为制约红枣产业发展的瓶颈。
“以前枣园管理需要全家上阵忙活半个月,现在有了智慧监测系统,看手机就知道哪片枣园该浇水、哪棵树该施肥,产量更是大幅提升呢!”麦盖提县枣农艾合买提·买买提算起收成账,他家的15亩枣园,在日照援疆团队带来的新技术加持下,2024年亩产提高了30%!
在两地的携手下,沙漠这个本令人头疼的“邻居”也可以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甚至成为当地文旅名片的“新招牌”。
“没想到在沙漠里能住上这么舒适的民宿!”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在N390沙漠旅游景区惊叹道。景区星空民宿集群,将传统民居风格与现代设施完美融合,开业首月就实现了开门红。
该景区总面积约150平方千米,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建设了综合服务区、越野体验区、沙漠运动区、沙疗康养区、沙漠露营区、特种探险区等六大区域。
山东省日照市援疆干部、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党委副书记卜祥兵介绍说,独特的沙漠风光,是大自然赐予麦盖提县的宝贵财富。日照援疆在山东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投入援疆资金近亿元,在景区30公里附近,建设面积7176.82平方米集休闲、服务、住宿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目前,建筑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年底开门迎客。
10月9日,张宏告诉记者,第一次去塔克拉玛干沙漠植树至今十多年过去,万里之外的那片援疆林一定大变了模样。有去麦盖提的朋友,替我们去塔克拉玛干看看这片援疆林,好吗?
“而今,我们可以自信地告诉大家,今天的麦盖提大变样,曾经的荒漠正逐渐变成聚宝盆,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看!今日新疆,如你所愿。”卜祥兵说。
(记者王畅彤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李凤鸾)
多说一句
一场没有“暂停键”的绿色奇迹
每一寸绿廊,都是山东与新疆同心同德,共筑生态屏障的最好见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麦盖提县的治沙工程仍在向更深、更远处推进。第二道锁边带的建设,标志着这场与沙漠的“持久战”进入了新阶段。随着防护宽度从110米拓展到7500米,麦盖提县的生态安全屏障将更加牢固。
自1996年党中央作出对口支援新疆部署以来,山东援疆干部人才一批接着一批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不断改变着受援地的面貌。在喀什地区,除了日照,还有济宁、东营、泰安等地市的援疆干部人才接续奋战在受援地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共同见证喀什步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采访中,援疆干部人才纷纷表示,大家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山东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麦盖提、英吉沙等受援地,助力当地生态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展现中国人民改造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和伟大智慧。(王畅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