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疆的生动实践(上)
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思想是时代的灯塔。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供了钥匙,也为新疆的文化发展与团结进步指明了方向。
即日起,天山网-新疆日报推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疆的生动实践”系列报道,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从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源流与鲜活实践,到展现新疆作为文明交流互鉴枢纽的开放姿态,再到探寻传统与现代交融催生的新文化生命体,彰显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建设正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 王晶晶 钱泳文
国庆、中秋假期,新疆两座博物馆的两件明星展品完成了意味深长的“合璧”:乌鲁木齐,新疆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石河子,兵团军垦博物馆“中华同心尊”——两件展品,连接起历史与今天,在摩肩接踵的观众面前,讲述着“文化认同”的故事。
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理论是历史和实践的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揭示了“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智慧,又为当下在新疆增进文化认同提供了“守正创新”这一价值观与方法论。
“西迁”与“东归”之缘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溪语原筑小区里有一户平凡而又特殊的人家:由“西迁”的锡伯族与“东归”的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后裔组成的大家庭。
1764年,4000多名锡伯族官兵及家属从沈阳出发,一路向西,历经千辛万苦,经过1年3个月的跋涉,最终到达今天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书写了锡伯族万里戍边的史诗。1771年,迁居伏尔加河流域的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为摆脱沙俄压迫,首领渥巴锡带领3.3万多户近17万部众,一路向东,冲破围追堵截,战胜严寒瘟疫,以人畜减半的巨大代价,终于到达伊犁河畔,完成了万里东归的壮举。西迁与东归,分别是锡伯族和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自豪骄傲的历史,是宁肯付出生命代价也要完成的中华文化认同。
时间来到1959年,北疆赛尔山下的戈壁滩,两位长辈按习俗骑着白马会面,为双方晚辈敲定一桩婚事:新郎恰格德尔是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后代;新娘哈新兰是西迁的锡伯族后代。两人当时均是中专毕业,哈新兰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来到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工作,两个年轻人相识于一场舞会。恰格德尔高大魁梧,哈新兰高挑俏丽,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遥远的“东归”“西迁”故事,在当代有了交集。婚后两人恩爱和睦,处处体现着交融——大儿子和小儿子随父亲姓,二女儿随母亲姓。恰格德尔的妹妹苏生回忆说,当时她到县城上学,住在哥哥家里,“他们一大家子,负担很重,但对我很好,好吃的、新衣服,从来都有我一份。”
1990年,恰格德尔因病离世,哈新兰在两个大家族的关照下,把3个孩子培养成才。2015年,她随大儿子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迁至乌鲁木齐居住;如今,这个家已发展成由12个民族成员组成的大家庭。源起祖辈的中华文化认同,如两江汇流,浩浩汤汤。他们家每月一次的团圆聚餐,餐桌上,大盘子里的清炖肉得用刀削着吃才够味,肥嫩的肉要配一口脆爽的锡伯族“花花菜”解腻,肉吃得差不多,再把寓意早日再次团聚的饺子倒在余温尚存的肉汁里——这一口口滋味,藏着不同生活习惯的默契相融,亦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近代以来,一些西方、日本学者出于分裂中国的目的,炮制错误史观,刻意制造“南—北”“汉—非汉”“中原—边疆”的对立。但西方的那一套民族理论,又岂能解析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自从秦朝“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以来,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在新疆,各民族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科学理论,总是能创造性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新疆考古发现,实证古代先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文字和丧葬习俗:
尼雅遗址出土的《仓颉篇》汉简残文、库车出土的《千字文》、楼兰出土的《急就篇》等,表明新疆地区从汉代起就推行全国通用的识字课本。
行走于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的墓葬之间,参观者几乎感受不到这里曾是遥远的西域,距离长安、洛阳数千里之遥。因为墓葬的形制是中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装饰是中原的,随葬品的类型是中原的,人骨DNA也是中原的……
新疆大地上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不仅是历史的真实,更凝结成对中华民族情感最生动的表达。
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乘专机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走下舷梯时,总书记收到了一捧装点着美丽石榴的花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这个比喻,正是他2014年在新疆考察期间,听一位维吾尔族乡亲说起的。石榴以其“千房同蒂,十子如一”的特性,恰如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格局,正是新疆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生活实践与情感共鸣的写照!
让文物会“说话”
琵琶铮铮,音乐响起,墙上的壁画人物“活”了,开始翩翩起舞——数字技术复活了著名的龟兹乐舞。
库车龟兹乐舞体验馆通过全域漫步剧场、联动影像、多点触控以及数字画布等创新技术,对龟兹9大石窟、86个洞窟以及107幅珍贵壁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度解读与生动展示。游客们宛如“穿越”到一个神奇空间,沉浸式体验霓裳漫舞、乐伎飞天……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龟兹乐舞体验馆打造者贺艳说。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现任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已深耕库车2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文物考古事业进入“黄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贺艳和团队牢记嘱托,致力于构建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他们以3D光雕技术,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故事,勾勒于魏晋时期的砖室墓穴之上;他们踏遍克孜尔千佛洞的每一处洞窟,用高精度扫描设备记录下千年壁画的生动细节……在新疆博物馆,他们还打造了“中华锦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国宝展”,为一件文物办一个展。尤其是“发现五星锦”沉浸交互剧场,利用全景声技术、裸眼3D等数字技术重构尼雅遗址的历史时空叙事,让观众在身临其境中与历史共情,完成对中华文化“感受—感知—感悟”的深度连接。
贺艳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以创新传承血脉、以科技唤醒文明。
在新疆,何为“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创新”,是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起到“有形有感有效”的作用。
新疆文化工作者热忱投身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的创新实践中,数字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与设备,而是对话古老文明的“钥匙”。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进文化认同的重中之重。在青少年掌握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后,如何增进对字词背后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在吐鲁番,“小天中华文化学习机”已陪伴不少孩子度过半年的学习时光。这款由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水木华语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智能终端,集纳了数千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画片,几乎每个重要的汉字、成语,都有一集动画片。例如“重”字,除了介绍发音、笔划之外,还重点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帮助理解“重”字的含义。
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变得像追剧一样吸引人。吐鲁番市高昌区第六小学四年级三班学生依斯拉木江·艾力哈木说:“我非常喜欢唐诗,小天中华文化学习机里有很多有趣的小短剧,让我了解了这些唐诗背后的故事,仿佛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瞬间活了过来,让我在唐诗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活化”昆仑文化
10月6日,中秋佳节。入夜,皓月当空,地处昆仑山脉北麓的莎车县老城墙遗址公园花灯璀璨。《山海经》中的“昆仑神兽”开明兽、陆吾、白泽、英招化为灯组,“西王母”“九天玄女”进行真人秀巡游……抽象的神话形象,化作近在眼前的光影艺术,令人恍若置身昆仑仙境。
这是由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莎车分指挥部与莎车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的“昆仑乐都·美韵莎车”活动。布展分为“上古昆仑、人文昆仑、人民昆仑”三大板块,将《山海经》中描绘的昆仑奇境、神兽等元素融入54组非遗主题花灯形象设计中,展现出“昆仑”作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还结合美食分享、歌舞同乐,展示昆仑山下安居乐业的烟火气。
昆仑文化,是推动新疆各族人民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思想资源。
“昆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敬天法祖’‘天人合一’‘天下’等观念的集中表达,是中华先民共同创造、当代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具有天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特性。”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说。20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国家经营西域,以于阗南山和玉河为标志确定西域南山为昆仑,可谓是“天下昆仑”的国家诠释,“昆仑所在,即为天下所至”。昆仑神话中著名的西王母,形象也不断流变,从西部一位氏族首领,变成昆仑山区域共同的老祖母。
近年来,新疆高度重视昆仑文化的挖掘和阐释。随着昆仑多学科科考、新疆昆仑文化论坛等成功举办,昆仑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为了让昆仑文化更好活化、落地,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携手多地,精心打造“昆仑吟唱”品牌,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昆仑文化进行解读和诠释,体现全民参与、多元艺术融合的特征。10月2日晚,“昆仑吟唱”与北京“落日音乐会”品牌结合,在皮山县上演了一场精彩音乐会。《后来》《昆仑》《将进酒》《中国人》……歌手倾情演出,台下掌声雷动,最后全场合唱《相亲相爱》,声动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