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一件296块补丁的军大衣引人驻足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冉虎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以下简称“兵团军垦博物馆”)里,有一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一件补了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每一位走进该博物馆的人,都会在这件军大衣前驻足许久。
有296块补丁的军大衣。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冉虎摄
9月11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全国唯一一座以新中国屯垦戍边革命历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列内容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兵团军垦博物馆,透过这件军大衣了解军垦战士开荒的艰辛历程。
1995年,兵团军垦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征集军垦文物,走进了第八师122团。在军垦老战士王德明家中,大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只见杂物棚的架子上,整整齐齐地叠放着一摞摞布满大大小小、花花绿绿、材质不一补丁的旧军装。
在这些旧军装中,有一件军大衣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这件看似普通的军大衣上竟缝着296块补丁!
上世纪50年代,王德明在积肥班从事育肥施肥工作,每日往返拉运粪肥导致军装磨损严重。
“当年,兵团人为了节约资金用于新疆第一批工业建设,军垦战士从不主动要求领新军装,而是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兵团军垦博物馆宣教科副科长顾晨叶介绍说,“这296块补丁,见证着戈壁滩上那段艰苦卓绝的创业史。”
据记载,1950年,10万名官兵自制坎土曼、犁杖等农具6万余件,开荒84万亩,造林1065亩。当年6月,部队吃上自种的蔬菜,7月吃上自种的粮食和瓜果。第二年,驻疆部队主副食全部实现自给,此后兵团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富余农副产品,在戈壁荒漠中创造了农业奇迹。
9月11日,西部计划志愿者高泽瑞久久凝视着展柜里陈列的有296块补丁的军大衣。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冉虎 摄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几年,兵团军垦博物馆成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热门打卡地。旅行团、亲子游、研学游、亲友游的观众成群结队,“沉浸式”感受兵团精神。
用炮弹壳制成的大号坎土曼、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开过的拖拉机……1500余幅图片、1400多件(套)文物实物,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军垦战士们开荒拓土的场景。”9月11日,在兵团军垦博物馆,来自胡杨河市129团的七年级学生马欣悦对着展柜里的老物件久久凝视。
在第八师石河子市东城街道经济发展中心工作的高泽瑞,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他参观完军垦博物馆后说:“我愿做一名接力者,为新疆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诗人艾青这样礼赞兵团人创造的人间奇迹。这奇迹,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有宝贵的兵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