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刘潇:我在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修文物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文物修复,讲究的是恢复原貌、最小干预、修旧如旧。”9月9日,面对“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记者,北庭学研究院文物修复师刘潇说,文物修复痕迹须与文物原貌相融,切忌“焕然一新”。
9月9日,刘潇接受采访时,在讲述文物修复意义。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摄
刘潇语气沉静,指尖仿佛还沾着历史的尘埃。
当天,采访团抵达时,刘潇正俯身于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工作台前,神情专注,如同与千年旧物对话。长条桌上,静置着近日修复完成的陶瓮、陶盏、古钱币,一旁散落着各色修复工具,仿佛时光在此被重新拼合。
今年35岁的刘潇曾是这座博物馆的讲解员。随着北庭故城遗址不断出土新文物,他毅然转身,投入文物修复这一更为沉默却深邃的行当。
“2021年,我开始接触修复。最初全靠自己在网上找视频学,一路跌跌撞撞,没少走弯路。”刘潇坦言。
图为刘潇修复的一个陶瓮。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摄
起初拼接陶片,他试用AB胶,却发现粘接时胶体膨胀,导致最后几片无法严丝合缝;后来又尝试棒棒胶,却因粘结力不足难以持久。一次次摸索,他才终于认定白乳胶最为适宜——它不占空间、性质稳定,更关键的是其可逆,符合修复原则。
石膏的选择亦是一段漫长的试错。生石膏干得快,但成品易粉化,脆弱如时光未经凝练;直至改用熟石膏与牙科石膏,才终于定形固魄,令陶器恢复初态。
三四载春秋,刘潇独自埋首修复了百余件文物。直至2024年,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师王云前来支援,与他并肩执笔、补缺续断。修复工作自此按下了“快进键”。
截至目前,馆内修复文物五百余件,仍有一百多件静候重生。
面对记者,刘潇娓娓道来文物修复步骤:清洗、晾晒、拼对、粘接、补配。他说,修复不只是技,更近乎道;不只是还原形态,更是唤醒一段文明,重现其背后的历史话语与文化记忆。
9月9日,刘潇在查看一件刚修复的文物。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摄
于他而言,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截时光。修复时,他常想象古人手捧陶器行走、饮食、祭祀的场景。“修复,其实是触摸历史的过程。”刘潇说,“今后再为观众讲解,我所传递的将不只是知识,更是体会与感悟。”
文物修复,乃多学科交织之地,融汇建筑、历史、化学乃至医学之智。“你看这把刷子,不过是工地上常见的乳胶刷;而那把,却是牙科的电钻。”他一件件举起工具:石膏刀、手术刀,甚至是果皮刀,都可成为续写历史的笔。
至今,刘潇修复的五百多件文物,多以陶器为主,亦有零星铜器。“陶、铜、帛简、丝织、木器……文物种类繁多,文物修复更是学无止境。”刘潇说,愿以未来无数个日夜,让更多残破的旧物重新呼吸,让断裂的历史重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