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法治焕彩喀什古城文旅新韵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漫步喀什古城,土陶巴扎的斑斓灵动、铁匠巴扎的叮当不息、彩虹巷的彩墙绚烂、百年老茶馆的茶香袅袅,一砖一木、一铺一坊,皆铭刻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这份古今交融的活力,背后藏着怎样的治理密码?
9月10日,在“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中,记者走进喀什古城,从街巷间的故事里找到了答案。一部为古城“量身定制”的地方性法规,正让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
9月10日,演员在“古丽的家”跳起顶碗舞。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摄
“古丽的家”是店主沙拉麦提古丽·卡日经营的民宿,这是喀什古城首家对外营业的民宿。在这里,游客既能品尝茶饮美食,也可闲坐聊天、欣赏歌舞,还能选择在此留宿,深度体验当地生活。
“我生在古城、长在古城,亲身经历了古城翻天覆地的变化。”沙拉麦提古丽说,在她小时候,老城房子大多是生土老屋,基础设施极为落后,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水管墙上挂,解手房上爬”。
2009年起,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资金逾70亿元,在保留原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对喀什古城进行改造、加固和修缮。然而,随着改造后游客量逐年增长,部分商户为追求利益擅自扩建房屋,甚至破坏传统历史遗存,“保护”与“开发”的冲突日益凸显。
“古城每条街巷都是历史的见证,在保留历史印记和商业开发间更好寻求平衡十分必要。”喀什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孟馨说。
对此,自治区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喀什古城保护,合理、规范利用古城资源。2024年5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古城保护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
“出台条例进行保护非常好,我希望我从小生活的地方能被更多人长久喜欢。”沙拉麦提古丽说,依据条例第十四条,现在大家改建、修缮房子,悬挂设置广告牌,安装外置设施等都必须按照规定申请批准。
9月10日,准备拍摄照片的游客正在化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摄
李明恩多年来一直从事旅拍行业,今年3月他将店铺从西双版纳搬来了喀什古城。“新疆出台条例规范相关经营行为,防止过度商业化和无序开发,给了我们信心。”在他看来,让行业在良性竞争中健康发展,既守护了古城独有的文化韵味,也让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更让游客能在纯粹的体验中感受古城魅力,实现了商业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共赢。
9月10日,喀什古城的乐器店里,工作人员为游客演奏各类乐器。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摄
条例鼓励发展以商、学、研、养、闲为特色的旅游新业态,同时鼓励有利于喀什古城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传播的活动。
“药茶的味道非常独特,既有茶香,还有些中药味。”在喀什古城药茶文化馆品尝完药茶的重庆游客王梓轩说。
药茶文化馆日常免费向公众开放,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该馆负责人王旭波说,现在药茶文化的推广得到了政策支持,让我们更有底气把药茶文化推介给海内外游客,让更多人透过药茶读懂维吾尔族传统医学的深厚底蕴,感受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魅力。
9月10日,放学的少年在回家。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摄
喀什市委副书记、市长伟力·阿西木表示,通过“景区+就业”模式,有效激活古城经济活力,推动其从“静态保护”到“动态发展”转变,真正实现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喀什古城如今拥有10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56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催生出更多独具文化意蕴的文旅产品,旅游业态不断创新,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文旅发展带来的红利。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喀什古城景区接待游客达1668.6万人次,同比增长60.7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7亿元,同比增长25.02%。
刘孟馨表示,喀什古城的实践证明,法治不仅是历史文脉的“守护者”,更是文旅活力的“催化剂”,当保护有章可循、开发有界可依,文化遗产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既守住根脉,又焕出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