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学生需要,我们就一直在 ” ——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入选“最美教师”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雅文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9月10日联合发布2025年“最美教师”,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光荣入选。25载扎根大漠,他们以坚守为笔,以热爱为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书写下动人的教育篇章,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边疆学子的求学之路。
消息传来时,正在且末县第一中学办公室里整理教案的李桂枝眼角不自觉泛起泪光,这泪光里,既有25年坚守被认可的激动,更有对这份群体荣誉的珍视。
下课后,李桂枝在教室里给学生解答问题。李桂枝供图
李桂枝是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是且末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这份‘最美’属于25年来所有扎根且末的保定学院毕业生,属于每一个在西部教育一线扛住风沙的老师。”她的声音里满是感慨。
时光回溯到2000年,包括李桂枝在内的15名保定学院毕业生,踏上西行列车。5000多公里路程,五天四夜颠簸,车窗外的风景从华北平原的郁郁葱葱,逐渐变成戈壁滩的茫茫黄沙。
“让沙漠孩子有书读的初心支撑着我们留下,如今这份荣誉,让我更坚信当年的选择没有错。这份荣誉,不是终点,是给我们这群‘老且末’的新任务——要继续带着年轻老师干,让知识的种子在沙漠里扎得更深。”如今已是且末县第一中学副校长的王伟江难掩激动,从初到且末的青涩青年,到如今鬓角染霜的“老且末”,他们早已把自己活成了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且末县第一中学历史老师侯朝茹也曾有过对远方的憧憬,但她从未后悔将最美青春留在这座沙漠小城。“当初选择来且末时,我没敢想会扎根这么久。可现在回望,我庆幸这份选择,它让我的青春有了沉甸甸的意义,也让平凡的人生多了份不平凡的价值。”
初登讲台时的挑战,是每个赴疆老师共同的记忆。李桂枝一直记得第一堂课讲《白杨礼赞》时的场景:台下几十双眼睛亮晶晶的,像沙漠上空的星星。可兴奋过后,难题也随之而来:当地孩子知识基础薄弱,班里调皮的学生更让她一度犯难。
直到一天路过校园草坪,看到杂乱的野草与草坪里整齐的草并肩生长,李桂枝突然顿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从那以后,她每天放学后为学生补课,用戈壁上的胡杨、沙漠里的骆驼编故事,把抽象的知识点揉进生活场景里;遇到调皮的孩子,她不批评指责,反而带着他们一起打扫校园,在劳动里聊心事、拉近距离。渐渐地,曾经的调皮学生成了班里的学习委员,课堂上的笑声也越来越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5年来,仅李桂枝就帮助近800名孩子走出了这片大漠考上大学,其中近200名学生考入了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知名学府。如今,这些学生有的成了医生,有的像她一样回到且末当老师,把知识和关爱继续传递下去。
从体育老师到学校副校长,王伟江把“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刻进日常。校园绿化时,他带头扛起铁锹,和后勤工作人员一起翻松板结的土地、清除顽固的杂草,弯腰撒种、俯身施肥,一点点勾勒出校园的绿意;食堂管理上,他坚持每天深入食堂,对师生们提出的意见,立即找食堂负责人沟通整改,全力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不管是水管爆裂,还是电路故障,只要接到电话,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顶着风沙、迎着晨光排查问题,直到故障排除才放心离开。
25年时光匆匆,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不仅见证了且末县第一中学从简陋起步到设施完善的发展,更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从沙漠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当被问及入选后的打算,他们的答案格外一致:“要继续守着且末的孩子,守着这群一起奋斗的同事。”
正如李桂枝所说:“‘最美教师’的称号,是给我们的一份鼓励,更是一份责任。只要孩子们需要,只要这片土地需要,我们就会一直在这里,把希望的种子种下去。”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这群老师用25年坚守证明:坚守与热爱,能让风沙之地开出教育之花;这份“最美”荣誉,正是对他们“把心交给学生,把根扎在西部”的最好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