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新疆·英烈魂丨祁天民:永做天山之民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暑期,一批批研学团队陆续走进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开启一场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的特殊研学之旅。
走进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一条600米长的林荫大道尽头,庄严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后面是大祭台和小祭台,祁天民的墓碑在小祭台静静伫立。
“你们能想象,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能深沉到何种程度?你知道这位烈士他有多热爱新疆吗?”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讲解员葛雯洁在向参观者介绍祁天民时,总会以这样饱含温情与引导的话语开场,让大家带着好奇与疑问,在接下来的参观中慢慢寻找答案。
祁天民原名祁延霈,是清华大学地学系第一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他曾多次与同学外出考察,进行西北边疆历史、地理研究,是清华大学边疆问题研究所的负责人之一,著有《帕米尔史地考》。毕业后,他专注田野考古,参加过著名的殷墟考古发掘研究。
1937年冬,祁天民奔赴延安,并在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初,应盛世才邀请,党中央从陕北公学毕业的学员中选派了一批共产党员来新疆工作。4月,祁天民等人从延安乘车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祁天民来到新疆后,主要从事统战工作。
在烈士陵园林荫道上,路边书卷石雕上刻录着烈士们的铮铮之言。葛雯洁介绍,为方便在这里开展工作,适应新疆特殊环境,他改名祁天民,寓意永做天山之民,表达对新疆这片沃土的热爱。
来新疆之后的祁天民担任新疆学院秘书兼教育系主任,协助教务长林基路进行教学工作。他们经常给学生作形势报告,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激发学生抗日救国热情。
“祁天民和其他共产党员为新疆学院点燃教育火种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葛雯洁说,经过共产党员们的共同努力,新疆学院的学习和抗日气氛日益浓厚,师生们精神状态迅速改变,学院面貌焕然一新,被誉为“抗大第二”。
新疆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进步活动,学院内形成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浓厚氛围。然而,祁天民在新疆学院的工作也引来了反动势力的忌惮,盛世才为削弱祁天民的影响,1939年1月,以加强地方工作为名,将祁天民调到人烟稀少的哈密任教育局局长。
“那时的哈密,没有一所中学,只有四所小学,缺少教师、教材和设备,条件很差,教育质量很低,文盲占整个地区人口的90%以上。”葛雯洁说,这是祁天民到任后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他积极想办法发动各族民众办学,实行“民办官助”,由文化促进会筹措办学经费,用会馆的房子或庙宇当教室,由教育局负责解决教师和教材。
在祁天民多方努力下,当地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文化促进会都办起会立小学。教育局经过多方努力,又在农牧区办起27所公立小学。
不到一年时间,哈密地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0%。他甚至还办起哈密第一所师范学校,培养了一批教师人才。
“除了抓教育,祁天民也积极配合毛泽民在新疆实施币制改革。”葛雯洁说,当时新疆财政混乱,多种货币流通,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财政濒临崩溃。哈密在组织烧毁回收旧币时,祁天民亲自参与,遇风寒感冒,加之极度劳累,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治疗,1939年冬病逝,年仅29岁。
如今的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蓬勃发展、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而祁天民曾工作过的新疆学院,现在的新疆大学,已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家园、区域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