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遇见丨昆仑之巅守护云端天路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永飞
中巴公路穿越茫茫昆仑,如一条纽带,将中巴两国人民紧紧相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巴两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凿通昆仑山脉,将友谊之手紧紧握在一起。为了这条友谊之路、繁荣之路,有一群人,用生命坚守,在昆仑之巅书写着护路养路的生命赞歌,诠释着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
希望灯塔
每天早上,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帕米尔高原,一群公路养护人就会带上十字镐、铁锨等工具,来到中巴公路上开始一天的劳作。
路面坑槽修补、路肩和边坡粉刷、路肩杂草清除、路面落石和垃圾清理、桥梁伸缩缝清理以及抢险救援,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他们是喀什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塔什库尔干养护所红其拉甫养护站的职工。中巴公路国内段由四个养护站分段负责养护,红其拉甫养护站是最靠近中巴边境的一个,职工要负责三条支线的养护任务,海拔最高,条件最为艰苦。
红其拉甫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通外山谷,这里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也被称为“死亡之谷”。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雪灾频发。
1996年3月21日凌晨,中巴公路巴方境内发生雪崩,22辆货车、32人组成的援巴运输队遭遇雪崩袭击,5辆货车被淹没,其余车辆、人员被困。
危急情况下,中巴两国各派一支救援队实施救援。中方红其拉甫养护站一马当先,担当起开路先锋的重任。面对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沟,必须人工探路后,大型机械才能派上用场。否则,贸然驾驶机械向救援地点挺近,随时可能遭遇危险。
红其拉甫养护站全体职工用绳子连在一起,毫不犹豫地扑进齐腰深的积雪中,用身体冒险探路,艰难前行。飞雪遮天蔽日,天也黑得格外快,气温骤然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到达出事地点后,救援队员都已累得瘫倒在地上。
像这样的救援,对养护站职工来说,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了。他们一次次把生的希望送给受阻司机,一回回把被困旅客安全救出。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养护站职工也会积极帮助周边群众解决困难。“只要群众有困难,我们二话不说进行救助。”塔什库尔干养护所党总支书记王宽说。
1995年4月的一个深夜,一位牧民的儿子肚子疼痛难忍。养护站职工得知后立即行动,将孩子迅速送往130公里外的县城医院进行急救。经过手术,医生松了一口气说:“孩子是急性阑尾炎,如果再晚半个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精神传承
大路在延伸,精神在延续。
红其拉甫养护站成立57年来,纵然环境再恶劣,一代代护路人始终坚守在这里。
4700多米的高海拔,氧气稀薄,长时间缺氧会导致头疼、头晕、失眠、嘴唇发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更是苦上加苦。水,需要两人去抬;菜,一个月才送一次;用电,靠发电机,每天只能用两个小时;出去干活,要靠步行,扛着十字镐和铁锨,带着馕和水,直到傍晚才能回来。
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红其拉甫养护站职工中坚守岗位30年以上的有13人;两代人接力养护中巴公路的家庭有24户;三代人接力养护中巴公路的家庭有3户。
李克成是他们中的一位。长期的坚守中,帕米尔高原的凛冽劲风和刺目阳光,早已将他的脸庞涂成红褐色。47岁的他,头发斑白。
李克成选择这个职业,是受他的父亲李建魁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李建魁从甘肃报名支援新疆,被安置在红其拉甫养护站,负责养护刚刚建成的中巴公路。
小时候的李克成,经常跟着父亲到公路上干活。父亲经常教育他:“我们一定要把路养护好,哪怕一个坑槽,也要挖得方方正正再填埋修补,不能随便修补。”从此,护路情结深深扎根在他的心底。
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李克成选择了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校(现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大学)。1998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红其拉甫养护站。
面对艰苦的条件,李克成打起了退堂鼓。
看到儿子蔫蔫的样子,父亲讲起了自己当初工作的状态,最初中巴公路国内段是石子路,第一代养护工都是靠肩膀扛石头,一袋石头五六十公斤,一扛就是几百米。“你这点苦算得了什么呢?干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然就一事无成。”父亲开导他。
在父亲的鼓励下,李克成留了下来。就这样,在红其拉甫养护站,他一干就是27年。
养护站职工阿布拉江·买合木提是第三代护路人。他的爷爷艾力木·阿不拉一辈子养护新藏公路,爷爷退休后,17岁的爸爸接过接力棒,养护中巴公路。
忠诚守护
为了守护好中巴友谊路,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91年12月,初中毕业后的李小军参加工作,先后在卡拉库里湖养护站、塔合曼养护站、麻扎养护站工作,1997年调整到红其拉甫养护站。无论到哪里,他的工作依旧是破冰除雪、填补坑槽、搏击风雪。
2022年12月27日早晨,李小军早早起床,吃过早饭后准备出门工作,看到办公楼走廊灯还亮着,他便去关灯。忽然,他头冒虚汗,不知是心口疼还是后背疼。
李克成感觉不对劲,赶紧叫来救护车。刚被抬上救护车,李小军就撑不住了。尽管医生奋力抢救,但李小军的生命还是定格在了51岁。至此,他已经在红其拉甫养护站工作了20多年。
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在生命禁区坚守?
“难道你没想过要离开吗?”记者哽咽着问李克成。
“真没想过,李小军是我的师傅,他教会了我很多业务技能,我要把他的事业继承下去。”李克成说,“中巴公路是中巴友谊的象征,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为养护好这段路贡献力量。”
由于路途远,在养护站上班,经常是一个月,甚至三四个月才能回家一趟,李克成感觉愧对母亲、妻子和孩子。
2016年一天的凌晨3点,孩子突然发高烧,妻子给李克成打来电话说:“我天天既当爹又当妈,你干啥呢?”“这边的事情,我在负责,只有事情干完了,才能请假啊,不能半路撂挑子吧?”李克成含着眼泪给妻子耐心解释。怀着对家人的愧疚,李克成硬是坚持到一个月后才回去。
“每次看到游客和国外友人为中巴公路优良的通行条件而赞叹时,我就会觉得很欣慰很骄傲。”李克成说。
在红其拉甫养护站职工的心里,养护中巴公路是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扫码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