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疆第一次⑥】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1958年元旦,天山南北激荡着胜利的豪情。
新疆八一钢铁厂三号高炉前,铁水奔涌,映红了工人们汗水涔涔的脸庞。炼铁工人在冲天火光中奋力挥动钢钎,为新疆“一五”计划炼就了超额完成的最后一炉铁水。同一时刻,苇湖梁电厂技术员唐礼正为创新设计的锅炉“反光筒”兴奋不已,这项发明让工人不必再攀爬数米高的锅炉就能观察水位。乌鲁木齐南郊汽车运输站,114辆汽车整装待发,33位创下20万公里无大修纪录的驾驶员驶向漫漫长路——他们以飞驰的车轮,驶向第二个五年计划新征程。
这些炽热的场景,被1958年1月1日《新疆日报》以通栏套红标题《庆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伟大成就欢呼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开始》定格在历史版面中。五百多万新疆各族人民用五年拼搏,在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上,浇铸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钢铁脊梁。
这一天,《新疆日报》以《自治区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为题,用一连串闪光的数字向祖国报告:新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97.6%的农户握住了合作社的犁耙,83.5%的手工业者走进了合作社的作坊,私营工商业完成公私合营的转身——新疆的经济血脉里,首次奔涌起社会主义的强劲动力。报道称:“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让我们彻底告别了阶级剥削制度,这是天山南北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工业崛起,贫瘠之地响起轰鸣。1952年,新疆仅有91座厂矿,到1957年底激增至395座。工业总产值从几乎空白起步,1957年达到3.73亿元。钢铁产量暴增14倍,电力提升10倍,工业总产值较新中国成立时增长63倍。1958年1月10日,《新疆日报》报眼位置,编辑形象地作题《在祖国的巨大油库里开始正式倾入克拉玛依原油》,宣告新疆工业脉搏首次与共和国的能源命脉同频共振。地方工业更以惊人速度超前完成计划,工业血脉首次在贫瘠土地上深深扎根、奔流不息。《新疆日报》版面中的文字激情澎湃:“我们为此自豪地欢呼:万岁——祖国工业化的速度!”
社会主义春风同样深刻改变了广袤田野。1957年,粮食总产量达40亿斤,比1952年增长24.5%;棉花产量超额8.69%完成计划,单产翻番。吐鲁番、鄯善等地率先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雪白的新疆棉从此成为共和国的温暖记忆。五年间新增耕地408万亩,水利工程星罗棋布,568万亩农田告别干旱威胁。
交通动脉在戈壁荒漠中顽强伸展。1957年,公路通车里程达14432公里,完成原计划的322%,较1952年增长139.71%。全区除塔什库尔干外,所有县市均通了汽车(1949年仅34个)。邮电网络翻天覆地,邮路从12966公里跃升至46910公里,汽车邮路增长近两倍,航空邮路从无到有,95%的乡镇、45%的农业社实现直接通邮。
翻开1957年的新疆生活画卷:职工平均工资五年提升27.1%,人均年购买力从70元跃升至125元。新建居民住宅493万平方米,数以万计的家庭升起新居的炊烟。电影院、医院、学校在荒漠中拔节生长——新疆医学院等3所高校书声琅琅,学龄儿童入学率升至61.4%。乌鲁木齐影院里,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连映月余,观众将爆满的票根贴满墙壁,作为“新生活的纪念”。
这一天,时任自治区主席的赛福鼎·艾则孜通过广播向全疆宣告:“我们已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正以胜利者的姿态迎接新的征程。”
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七十载。
深地塔科1井钻透万米岩层发现油气,能源开拓者仍在源源不断地向“祖国的石油库里倾入新疆原油”;1957年艰难攀上的40亿斤粮食产量,今朝已化作2330万吨的丰饶粮仓,新疆粮食单产奇迹般跃居全国第一;1952年的14432公里公路,早已演变成总长超23万公里、“县县通高速”的壮阔通途……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登上天山之巅远眺,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开花结果,“东数西算”的算力枢纽加速成型,“旅游兴疆”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天山南北铺展。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从“第一次”到“新征程”,新疆的故事,始终是中国故事的精彩篇章。触摸70年的发展脉络,我们深切体会到:所谓“奇迹”,是无数汗水浇灌的结果;所谓“跨越”,是代代接续奋斗的累积。
站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戈壁新城的高楼霓虹与无垠棉田的银浪,仍在续写着这场跨越世纪的光荣征途——而起点,永远是那艰苦卓绝却光芒万丈的第一个五年。
扫码看更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