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遇见丨滑雪“活化石”的时光雕刻者
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逯风暴
劈、凿、削、钻、绑……在71岁的斯兰别克·沙合什手中,一副马皮滑雪板慢慢成型。56年来,这套动作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在他看来,制作一副毛皮滑雪板,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7月1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北线采访团来到阿勒泰市,感受滑雪“活化石”——毛皮滑雪板千年的文化脉动。
斯兰别克·沙合什展示自己制作的毛皮滑雪板。记者逯风暴 摄
“这门手艺,从我爷爷的爷爷就是这样的,传到我手中也快一百年了。”斯兰别克说。
斯兰别克是阿勒泰市拉斯特乡拉斯特村村民,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家族第四代传人,他15岁起便跟父亲学做马皮滑雪板,至今已做了50多年。
阿勒泰马皮滑雪板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长期生活在阿尔泰山脉一带的游牧民族,在冬季山区环境中经常使用毛皮滑雪板作为狩猎和交通用具,毛皮滑雪板也就是如今的马皮滑雪板。
这是一种在木板上覆盖马皮的特殊滑雪板,中部厚度约2—3厘米,呈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在1.5米左右。
把一段上好的松木或桦木,削成滑雪板的形状,然后边用火烤边压弯木板前段,再在木板底部包上一块马前腿的毛皮……少年时,斯兰别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马皮滑雪板,这套制作工艺从此就根植于他的血脉中。
制作马皮滑雪板有很大的学问。选材、裁板、软化木头、板头定型、钻眼挖槽、打蜡抛光、制作皮绳、炮制马皮、制作成板、制作雪杖,这10道工序一个都不能少,且每一道得是纯手工完成,必须保证高质量才能实现结实耐用。
“就比如选材,考虑到木材的结实和柔韧性,木板一般选用直径在20厘米以上、树龄在15年左右的红松木或白桦木。材质不能太硬,太硬了易折断,稍微软一些的更有可塑性。”父亲讲述的技巧,斯兰别克一直都记得。
马皮滑雪板关键的一步是选择马皮。一般会选用3岁以上马前腿的毛皮,是因为马前腿的毛皮沿同一方向生长,短且硬度高,便于滑行和爬坡。
斯兰别克拿出一块毛皮,先将马皮固定在滑雪板前段,用小刀将马皮切割、刮脂后一块一块包裹,拿起一个锥子在马皮边缘均匀打孔,掏出一条牛筋,左右依次穿过刚打好的孔,就像穿鞋带一样将马皮固定住。
“一副一米多长的滑雪板需要4、5块这样的皮子拼合而成。”斯兰别克说,“制作一副毛皮滑雪板需10天左右。”
与在流水线上鱼贯而出的现代滑雪板相比,斯兰别克小小的手工作坊里亲自锻造出的毛皮滑雪板,散发着独特而浓郁的工匠气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滑雪装备逐渐普及,古老毛皮滑雪板的实用价值慢慢降低。但斯兰别克从未想过放弃这门手艺。在他看来,毛皮滑雪板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这是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斯兰别克不仅教会了儿子制作毛皮滑雪板,还主动收徒传艺,教授本村的年轻人以及外地爱好者。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古老技艺,斯兰别克把家里的一间屋子改造成了小型展览馆,展示制作工具、成品滑雪板以及相关的老照片。“游客来参观,我就给他们讲解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故事。” 他说,能让更多人了解毛皮滑雪板的文化,是他最大的心愿。
“制作一副好的滑雪板,不仅需要手艺,更需要耐心和专注。” 斯兰别克拿起一副滑雪板,轻轻抚摸着上面的毛皮,“每一副滑雪板都有自己的灵魂,你对它好,它就会在雪地上给你最好的回应。”
在斯兰别克·沙合什的手中,古老毛皮滑雪板不仅延续着生命,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门穿越历史的技艺,正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阿勒泰的冰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