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边“绣”出湿地公园 墨玉夜市“烤”热京疆情
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浩瀚,墨玉——这座南疆小城,以昆仑山的雪水为墨,以京墨协作为笔,在戈壁与绿洲的交织中,书写着古老丝路的现代传奇。
这里曾是黄沙漫卷的边陲,如今却成为自然与人文共舞的诗意之地。拉里昆湿地如一块碧玉镶嵌在沙漠边缘,芦苇摇曳的水域与金色沙丘相映成趣,候鸟掠过天际,胡杨林在秋日里泼洒出鎏金画卷。红白山默立千年,山巅古戍堡遥望丝路驼铃的残影,沙海中的象鼻山以神工鬼斧之姿,将昆仑雪水与戈壁荒原连成一线奇观。
文化的血脉在这里生生不息。普恰克其镇的桑皮纸作坊里,匠人手持木槌捶打桑树皮,阳光透过工坊洒在泛黄的纸张上,千年非遗技艺化作折扇、画作,甚至登上北京的艺术展台。老城街巷中,维吾尔族民居的雕花门廊与艾德莱斯绸店铺相映成趣,奎牙小刀的錾刻纹路藏着匠人对美的执着,夜市升腾的烟火气里,烤全羊的焦香与木卡姆的旋律交织成最生动的民俗图景。
京墨协作的深情,为这片土地注入新活力。青年支教团队在沙漠边缘播撒知识的种子,将话剧社、书法课带进课堂,让边疆少年的舞步登上国家级舞台;援疆医生在乡村义诊,非遗传承人带着桑皮纸走进首都展厅,而北京的乐队跨年之夜在墨玉唱响,让摇滚乐与十二木卡姆完成跨越山河的对话。戈壁温室里,热带水果与沙漠气候碰撞出农业奇迹,纺织车间中,现代化流水线与传统手艺共织就业梦想。
如今的墨玉,是沙海与绿洲的协奏曲。昆仑山融雪滋养着万亩枣园与葡萄架,防沙治沙工程筑起生态屏障,昔日的荒漠化作“菜篮子”与“果盘子”。夜幕降临时,美食广场的灯光点亮戈壁,游客与当地人举杯共饮,胡杨林的秋风裹挟着桑皮纸的沉香,讲述着一个边陲小城从“因玉得名”到“以文塑城”的蜕变。
向西走,去墨玉——这里不再是地图上遥远的坐标,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邀约。当非遗技艺遇见现代创意,当青春热血浸润沙漠热土,这片丝路明珠正以生态为纸、文化为墨,续写着沙海生金、边地焕颜的时代诗行。
(墨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