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90后 "麦田守望者" 巴里坤创造小麦高产新纪录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通讯员 克衣木·卡德尔
测定土壤成分、分析土壤墒情、汇总各地块历年田间数据……3月24日,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李丽一如既往为即将到来的春小麦播种做着准备。
李丽是90后,甘肃人。2017年,哈密市制定引进人才新政策,面向各高校招聘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刚刚从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李丽怀揣理想与信念,从甘肃来到新疆哈密,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员。
2019年,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立粮食高产试验团队,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春小麦产区、伊州区玉米产区推广新品种,李丽成为团队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
资深农艺师们负责标准化种植技术和良种质量把关,李丽则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们打交道,负责记录数据。一开始,良种推广工作并不顺利,不少农民直摇头:“我们这老品种种了几十年,没啥风险,难道你们这些年轻人还能比我们会种粮食?”
有上一年的试验田数据在手,李丽心中有数。她干脆就和农户打起了赌:“免费提供新品种种子和技术,减产算我的,增产了算你的!”
小麦和玉米良种下了地,李丽不辞辛苦,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她都定期在巴里坤各乡镇巡回指导农户,一方面确保农户按标准化规程种植,一方面及时记载数据,为后续大规模推广新品种做准备。
这一年,巴里坤遭遇暴雨天气,有几个地块受了灾,即将收获、籽粒饱满的麦子成片倒伏。看着一夏天的心血付诸东流,李丽蹲在地头,泪水止不住地流。可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又被激发出来。
团队成员也都投入到新的技术攻关中,不断尝试抗倒伏技术措施,引进抗倒品种、调整技术方案……“那些日子太难熬了,每一次失败都是打击,但也是经验的积累。”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李丽充满感慨。
经过4年的反复试验,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从400多个小麦和玉米品种里,成功筛选出10多个适应哈密市本地条件的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像春小麦品种粮春1242、粮春1354、核春115、粮春1758,玉米品种九圣禾2468、雨禾2号等,此外还筛选出了多个棉花高产新品种,如塔河2号、新陆中78号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团队的努力下,新品种的实测亩产成绩连续4年打破新疆春小麦单产纪录。
李丽在田间讲解粮食作物高产新品种情况及种植技术。克衣木・卡德尔摄
2024年夏天,在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指导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种植春小麦新品种“粮春1758” 高产示范田经农业农村部测产专家组实地测产验收,实现了百亩方平均亩产796.1公斤的高产新纪录。
此次测产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申请,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测产结果由专家组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方法(试行)》,对示范田春小麦扣除杂质、折合水分后得出。
测产专家组组长、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导组顾问赵广才表示,春小麦是我国小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测产成果拉近了春小麦与冬小麦在优质高产方面的差距,彰显了该品种在提高春小麦产量方面的优势潜力。
喜讯传来,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内一片欢腾。李丽说:“每一次产量的突破,都是对我们努力的最好回报,也让我更加坚信科技兴农的力量。”
如今,李丽已经成长为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科副科长,高级农艺师。8年时间,她用心血和汗水,在新疆大地上写下了科技兴农的一篇篇论文、一份份答卷。在西部的田野上,她的科技逐梦之旅正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