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科技狂人”让国产采棉机走向世界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
“你为啥要到新疆搞采棉机呢?”
“因为梦想。”
3月8日,面对这位不善言谈的“理工男”,记者的一句疑问,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他叫梁定义,是河南南阳人,现任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工程师。
梁定义毕业于洛阳理工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大学时,他就像个“科技狂人”,创办了“机器人协会”,带着小伙伴们参加各种智能化、信息化创新项目。
“可能是那些在实验室里反复测量金属材料数据的日子,为我现在的职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梁定义说。
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工程师梁定义(左)在和同事查看采棉机。(资料图)乌苏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4年,梁定义进入浙江亚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农机事业部工作。“身在农机行业,了解到我国采棉机受制于人的窘困,从小看着老乡坐着火车到新疆摘棉花,了解到人工摘棉花的艰辛,我就暗下决心,希望有机会能为采棉机国产化出力。”梁定义说。
机会说来就来,公司决定在乌苏市开辟国产棉花采摘机械研发生产基地,梁定义毫不犹豫就报了名,收拾行囊,从嘉兴奔赴祖国大西北,成为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员。
为了让采棉机更适合国内棉花种植模式,梁定义和同事们常常往田间地头跑,跟农户、老师傅取经。
为了测试采棉机性能,他和团队带着两台机器在轮台县待了一个月,机器在几千亩地不分昼夜地采摘。“10月的沙漠,夜晚冷得刺骨,一个人作业,另一个人就只能在面包车上凑合着睡。”梁定义说。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他们搞出了许多创新,把手动变速箱改成电液控变速箱,采棉机从手动挡变成自动挡;改变输棉风路,采棉机再也不堵棉;发动机散热风扇也能自动清理了,这些改进直接让国产采棉机“起飞”。
2020年,公司交给他一个超有挑战性的任务——主导设计研发国内外首台三行打包机。从当年2月接到任务到8月样机打包成功,他只用了7个月,比公司预期的3年快了太多。
日夜赶图纸,样机装了拆、拆了装。“那时候,除了吃饭睡觉,就干一件事情,研发。”梁定义说。
因为赶不上采棉季,只能人工加棉测试,弄得浑身都是油污和棉花,但梁定义毫不在意。
“样机下地测试时,说实话,我特别紧张。”梁定义笑着说,测试效果超棒!还取得了农机推广鉴定认证,推动了由散花机时代向圆捆打包采棉机的跨越,成为国内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行打包机。
2024年,梁定义又带队研发出新能源采棉机,成功下地测试。这意味着大型农机从“油车时代”迈入“电车时代”,而且国产采棉机还出口到了其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工作这些年,梁定义收获满满,拿下62项授权专利,还获得了不少荣誉。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梁定义说,社会和行业都在飞速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希望未来和团队打造出更优质的国产采棉机,为“中国制造”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