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当头开新局丨从80平方米小店到龙头企业——一家民营连锁便利店成长记
【走进民企看发展】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康颢严
在新疆,说起龙海达集团,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但说起“八点半”连锁便利店,许多人都印象深刻。
“今年,我们计划在全疆新增300家‘八点半’连锁便利店,把便民服务网络铺到更多群众家门口。”3月3日,新疆龙海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龙说,2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强烈信号,公司将借政策东风乘势而上,加速布局连锁零售网络。
从80平方米的小店,到拥有连锁零售、仓储物流、产业园区等七大业务板块、5000余名员工的龙头企业,龙海达集团28年的创业史,见证着新疆从边陲之地到开放高地的蜕变。
1997年,25岁的张玉龙与朋友在华凌商贸城租下一间80平方米的店面,成为海尔、美的在新疆的首批品牌代理商。那时,新疆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还不强,这家店铺凭借差异化经营、专业化服务,成为华凌商贸城里生意最好的店铺。
随着消费市场日益繁荣,2007年,张玉龙创建的“我家电器”专业卖场应时而生。“我家电器”在全疆布局了50余家大型卖场,外贸出口年利润达百万美元。企业也以全疆规模最大、品牌国内销量前列的“战绩”,成为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
创业成功,张玉龙并没有躺平,而是“再创业”,成立了新疆八点半贸易有限公司。
“走这一步,有居安思危培育新项目的考虑,更有内心‘开疆拓土’的信念。”张玉龙回忆说,那些年,他多次出国学习考察,对发达地区的连锁零售行业印象深刻。彼时,乌鲁木齐大街小巷多是夫妻小店经营模式,看好城市发展前景和消费潜力的他,毅然决定开辟新赛道。
2008年8月8日,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烟花照亮夜空时,乌鲁木齐4家“八点半”连锁便利店也亮起了红蓝灯箱。
“24小时营业”“免费充电、免费休息”“热食轻食可解决一日三餐”等便民服务,刷新着人们的认知。4年时间,从4家到50家,街头巷尾的“八点半”店面越来越多。然而,由于规范化店面租赁装修成本较高、市场成熟度不高等原因,连锁零售业务年年亏损,前后赔进去2000多万元,全靠家电业务利润填补,公司内部也有了分歧。
“城市消费升级需要规范化服务,干事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张玉龙力排众议,“只要龙海达集团不破产,就先把连锁便利店开到100家。”
公司创新管理体制,推行“创富机制”,承诺店长每年完成店面考核目标后,超额盈利个人可分成40%。“过去是店小二,新机制推行后相当于自己创业当老板。”首批店长杨金花说,经营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运营标准日益成熟,营业额不断增长。
2013年,“八点半”连锁便利店开到80家时,连锁零售业务扭亏为盈;2015年放开加盟业务至今,这个新疆本土连锁零售品牌在疆内6个地州市以及兰州、西安、济南等地拥有1200家门店;2023年,“八点半”入选全国“诚信兴商”典型案例。
如今,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上,龙海达集团千余辆运输车辆忙碌穿梭;在日均处理电商订单超万件的“西部云仓”,抖音超市、东方甄选等200余家电商、品牌商建立新疆枢纽;在乌鲁木齐3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内,蒙牛、华润医药、中国邮政等企业的商品堆满货仓……
“民营企业要扎根民生土壤,更要融入国家动脉。”张玉龙说,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专心致志把企业做优做强。从拓展家电业务到织密便民网络,从物流通达到电商赋能乡村振兴,龙海达集团的成长史,是新疆民营经济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一个缩影,将继续谱写与国家共进、和时代同行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