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风采丨王威委员:扎根种业,为农业“芯片”鼓与呼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艳芳
种子是农业“芯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王威近40年如一日,围绕这颗“芯片”耕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实现这一目标,提升单产是关键,而优良品种则是重中之重。”2月26日,王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核心,加大种子科技创新攻关力度,助力培育更多高产优质品种,是每一个种业工作者的使命。
从最初专注小麦品种资源研究,到后来投身粮食、经济作物等植物新品种测试工作(DUS测试),王威始终扎根农业一线。
DUS测试是对申请保护的植物新品种进行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栽培鉴定试验或室内分析测试的过程。根据测试结果,判定测试品种是否属于新品种,为植物新品种保护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
“DUS测试是品种保护、审定、登记的必要条件,我们的工作就是守好种子安全第一关。”王威说。
今年1月,全国政协委员王威在新疆农业科学院位于海南三亚的试验田里,了解小麦赤霉病接种情况。受访者供图
作为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乌鲁木齐)分中心副主任,王威和同事们严格依照相关标准开展DUS测试工作。去年,他们累计完成玉米、棉花、西瓜、甜瓜等作物共1400余个植物新品种测试,其中一半来自新疆本地育种企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新疆具备一定的育种创新能力,也有很强的种业发展潜力。
在试验田里,王威和同事们仔细观察、测量每个品种的植株,记录特征数据,严谨分析比对。“只有通过严格检测的品种才能获得‘身份证’,确保投入生产的种子优质合格。”王威说。
去年,王威所在团队与国内两家单位联合制定的硬粒小麦和向日葵DUS测试国家标准通过审定,预计今年实施。多年来,王威和同事们坚守岗位、兢兢业业,测试评定12种作物的数千个新品种,为种子安全保驾护航。
在日常工作和深入调研过程中,王威还敏锐地关注到种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育种创新方面,面临育种科学家短缺困境,科技合作不足;在品种管理方面,存在品种多、乱、杂的现象,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参差不齐。针对这些问题,他持续建言,围绕支持种质资源收集保护、西部地区人才引进、加快颁布实质性派生品种判定标准、加强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利用等积极发声,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王威表示,粮食和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已被纳入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在国家与自治区的协同推动下,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正稳步提升。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即将召开,王威将立足种业视角,紧扣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他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和政策扶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加强科技支撑,优化完善种业管理政策,切实保护原始创新成果,使科研人员的心血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更好激励育种创新,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我要继续努力,为维护种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多作些贡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