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丨老将携手再续佳绩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郭玲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秋千竞赛项目现场,当71岁的教练李渊超带着40多岁的运动员踏上赛场时,观众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然而,随着老将们一次次向高处冲击,触铃次数逐渐增加时,全场观众沸腾起来。
秋千,俗称“荡秋千”,具有悠久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比赛场地需为长方形土地或草地,按体重级别划分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运动员在秋千架上试荡,要以尽可能少的预摆次数达到领先他人的高度或触铃次数。
秋千竞赛项目运动员在开幕式现场合影。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郭玲 摄
秋千是本届运动会18个竞赛项目中唯一只有女选手参加的赛事。这是李渊超第6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他这次带来的4名运动员分别来自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她们的职业包括退休体育老师、文化馆工作人员、企业职工以及教师。为了参加此次运动会,今年8月,她们分别从新疆喀什、阿勒泰、昌吉汇聚到哈密开展集训。
教练李渊超和运动员合影。队员供图
“老教练带着老运动员,感觉不会有人看好我们吧。”巴合提古丽·珠曼笑着调侃道。她们4名运动员里有3人都40多岁了,这在运动员界,绝对是“古董级”的存在。
李渊超原本学习田径,因当年缺少秋千教练而改行。如今虽已退休,依然推动着新疆秋千运动的发展。“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了。”11月25日,陪着运动员参加了一天的比赛,李渊超看不出丝毫疲惫。
“别看她们年纪都大一些,体力比不上年轻运动员,但配合非常默契,这是加分项。”李渊超说,“这次她们中最小的运动员24岁,三名老将带新队员熟悉全国性比赛,是老带新的一种传承。”
新疆运动员正在进行秋千竞赛项目。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郭玲 摄
巴合提古丽2007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时,就是与吾尔尼沙·沙吾尔合作,两人当时拿了第一的好成绩。“我参加过4届,她参加过7届,都拿过两个一等奖。拼体力肯定是我们的弱势,但我们很清楚彼此的发力习惯和频率。”巴合提古丽说,赛场上,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
每次候场时,这三位老将总能和其他队队员打成一片,热烈地讨论技术细节。“很多队都知道新疆的秋千项目在技术和水平方面都不错,所以来沟通的人很多,我们的运动员也很热情,很快就成为好朋友。”李渊超说。
在激烈的比赛现场,李渊超就站在离运动员最近的秋千下观赛。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郭玲 摄
在那场让观众沸腾的55公斤(以上)双人触铃比赛中,巴合提古丽与吾尔尼沙作为最后一对选手登场。“猜她们最多能达到40次触铃……”得知两人年龄,聚集在一起的观众小声议论道。
随着比赛开始的指令响起,大屏幕随即启动了五分钟的倒计时……二人迅速发力,双腿有节奏地蹬踏,身体协同摆动,速度越来越快,接二连三的触铃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当触铃达到40次,观众席上顿时哗然一片;当触铃次数攀升至60次时,观众的惊呼声此起彼伏,情绪愈发高涨;当触铃超过80次时,整个现场仿佛被点燃,观众们纷纷起身,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与掌声。“新疆队表现太优秀了,有被感动到,不禁为他们鼓掌叫好起来。”来自辽宁的观众于晶晶说。
最终她们以触铃85次的成绩,获得当天比赛的二等奖。
在激烈的比赛现场,李渊超就站在离运动员最近的秋千下,淡定地背着双手,头随着秋千摆动……当触铃85次时,他嘴角上扬,朝着依旧在秋千上望向他的运动员轻轻点了点头,转身下场。
“下场比赛,该00后的小姑娘上场了,未来新疆的秋千运动就靠这批新生力量了。”李渊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