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艺评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呈现——解读纪录片《新疆抗战启示录》
曹春慧 徐少伟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转折点,有关抗战的重要事件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然而历史的厚度总是超越我们的想象,内蕴丰富且历久弥新。四集纪录片《新疆抗战启示录》以家国情怀、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开辟“大通道”建设“大后方”积极参与抗战的雄壮篇章,揭开新疆抗战历史的朦胧面纱,唤起人们对那段艰苦却饱含胜利信仰、建设激情、爱国热忱的特殊历程再次关注与认识,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之悠久、播植之深刻、人民拥护之坚牢。
《新疆抗战启示录》海报。资料图
《新疆抗战启示录》以宽广视域和敏锐眼光,捕捉不为大众熟知的新疆抗战历史,通过丰富的史料呈现、实地走访调研和专家讲述等方式,将新疆抗战实况生动真实地传播给全国观众,让人们加深了对新疆近代历史的认识,体悟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长久以来,新疆的红色故事多局限于地域或专业圈层里,圈外之人不甚了解。《新疆抗战启示录》以纪录片方式呈现,实现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交融,在解说和专家的回忆和讲述中,新疆的抗战历史严谨而鲜活呈现眼前,依托互联网的高速传播,获得更大范围传播效果。
该片以“大觉醒”“大通道”“大后方”“大熔炉”四集主题展现了新疆抗战的真实历史。“大觉醒”集中阐释由林基路、茅盾、张仲实、赵丹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的人才队伍通过报纸、歌曲、话剧等形式在盛世才管制的阴霾下,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抗日救亡思想火苗。新疆地区的四百万民众被唤起了团结精神和家国意识,获得思想新生与觉醒。此篇既是新疆思想觉醒的历史展现,又是疆内疆外命运交织的历史印证,即使身处偏远,新疆人民仍在红色光辉照耀下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凝心聚力发扬同一种爱国精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同心同德守护好中华民族这一共同家园。
“大通道”一集聚焦新疆多城重要站点,包括塔城巴克图口岸、伊犁霍尔果斯口岸、乌鲁木齐航空站等,从陆空两路径梳理援华物资经新疆运往国内其他省份的所经之地,凸显出在日军和国民党封锁下新疆对于中国抗战无可替代的战略位置。这些红色通道是各族兄弟在荒漠戈壁中一点点摸索,用双手一锹一铲不分昼夜开拓出来的。因此,红色道路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连接,更是精神层面的贯通,作为曾经的存在,实物已经在岁月中消磨殆尽,然而红色通道上的感人事迹经过日月流转、口口相传,成为连接各民族同甘共苦、众志成城的心路,成为见证各民族革命先烈血汗交融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和历史依据。
“大后方”分为抗战时期新疆人民的物资捐献,和奔赴新疆的党员和进步人士的贡献两个板块。本集以翔实事迹与数据呈现了新疆民众以点滴之力汇聚助力前线抗战的真实状况;也展现了毛泽民、林基路、李云扬等优秀共产党人为新疆这片辽阔土地洒下的心血。守望相助,由疆内多民族人民生发而出,扩展为疆内疆外的同频共振,无论身处祖国何方,各族人民始终如一助力抗战前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新疆抗战时期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的历史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的实例和参考。“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之中,深深吸取历史给养,用心传递历史真谛,培植初具雏形的石榴果实,使其籽粒更加紧密丰实。
“大熔炉”将讲述重心置于军阀盛世才对毛泽民、陈潭秋、林基路等人的残酷迫害上。酷刑之下英雄更显坚韧意志,初代党员纯洁炽热的信仰,坚贞不屈的意志令人动容。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正是这些党员凭借忠贞不渝的信仰在阴霾笼罩的社会氛围下,带领新疆人民走向光明。“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何来?《新疆抗战启示录》提供了毋庸置疑的答案。其突出呈现的“信仰”力量,表现出各族人民对祖国坚定的信念,它们不仅存在于现今的发展繁荣中,更存在于各族人民早已联结为一体的历史记忆中。片中展现出的初代党员不掺一己私利的纯洁信仰是对当下混杂信息的正本清源,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价值观启示,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传递信仰的巨大能量。
《新疆抗战启示录》追忆新疆抗战历史,又不停留于历史讲述层面,它从历史中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子,发掘各民族命运交织、守望相助的精神源头与感人事迹,与今日的共同体意识建构遥相呼应。这既显示出此片作为一部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所呈现的历史眼光和国家格局,又显示出共同体意识的源远流长和深入人心。
纪录片创作、尤其是人文历史纪录片难免落入叙事单调乏味、风格沉闷的窠臼,怎样以扣人心弦的方式叙述史实?怎样用视听语言呈现故事?该片做了有益的尝试。编创人员在以充足史料、实地走访调研和邀请专业人员讲述等方式确保纪录片真实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又紧扣新疆地域特色,通过展现自然景观和人文地标建筑,以鲜活灵动和丰富多样的方式增强了纪录片的艺术性。片中充分展现了新疆特色,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广袤无垠,天山的云遮雾绕,沙漠戈壁的一望无际,新疆舞蹈、特色食物等都被给予了镜头呈现,观之赏心悦目。对新疆富有意义的人文地标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呈现,包括达坂城取“援华”之意的“华桥”、伊犁“千年驿站·百年口岸”的霍尔果斯口岸、库车的“龟兹古渡·团结新桥”等,这些人文建筑给予观众了解新疆的广阔视野,它们看似默然存在着,实则以无言的方式提示着那段艰难而光辉的岁月,彰显着团结互助的精神力量。
此外,子辈的讲述成为《新疆抗战启示录》的一大特色,纪录片邀请了俞秀松之子俞敏、陈潭秋之子陈楚三、陈潭秋秘书吉合之女吉新玉、马殊之女马苏苏等讲述父辈故事,通过抗战时期奔赴新疆的初代党员的子女之口还原当时历史,由此历史与现实不仅是呼应,更是传递与赓续。
《新疆抗战启示录》作为文化润疆的重要成果,提供了多民族共有文化沟通基础,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为多民族共有文化添上光彩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