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丨剪纸不用剪刀用刻刀?这位耄耋老人有绝活儿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这是根据新疆歌舞创作的剪纸,使用大量线条表现跳舞的女孩;这件作品使用套色剪纸的方法,表达的是克拉玛依油田景象……”11月9日,86岁的刘义晟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墙上挂满了人物、山水、花鸟等由他创作的各类剪纸作品,色彩斑斓、层次分明,富有趣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0年来,刘义晟与剪纸结下不解之缘。
刘义晟在家中剪纸。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1955年,刘义晟从江苏远赴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在石河子市一所学校担任教师。一次偶然机会,他接触并学习了版画艺术,点燃他对艺术的热情。“我记得第一次尝试刻制的版画作品,反映的是玛纳斯河水电站,作品在兵团美术展览中荣获金奖,还在《新疆日报》刊登,很多美术专业的画家都鼓励我继续学习美术。”刘义晟回忆。
尽管对美术充满热爱,但由于后期工作调动等原因,刘义晟未能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美术知识,反而在退休后迷上了剪纸艺术。“剪纸在北方较为常见,多用于窗花装饰,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制作各种图案,但我更喜欢用刻刀。”刘义晟说。
刘义晟剪纸作品《骑着毛驴上北京》。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刀刻也是制作剪纸作品的一种传统方法,刘义晟常使用套色剪纸的方法,使剪纸作品色彩更为丰富。“我通常会在纸上勾勒出画稿,再把三到四张不同颜色的纸装订在一起,用压棍轻轻滚过每一张纸,让纸张紧密相连。”当一切准备就绪,刘义晟便拿起刻刀,沿着画稿线条刻制。他握着刀把,力量从指尖汇聚,手腕灵活地转动。运刀时,刀尖始终与纸面保持着垂直关系,每一次下力都恰到好处。
随着刻刀的灵巧游走,刀刃轻柔地触碰纸面的那一刻,刀尖与纸张便开始了共舞。“剪纸确实是对眼睛的一大考验,但幸运的是,我至今还能清晰地看见刀尖。”刘义晟边说边轻轻吹散纸屑,他创作剪纸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但谈及心头所好,莫过于那幅倾注他一年半时间,1:1复刻的《清明上河图》剪纸作品。
刘义晟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局部)。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我在家中有限的空间里,在一张方桌上一点一点刻,最终通过精细的拼接完成这件作品。”在刘义晟的《清明上河图》剪纸作品中,每个人、每条街、每件物品都得以展现。目前,该作品已捐赠给克拉玛依市文化馆。
刘义晟此前常与克拉玛依市剪纸协会成员深入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等开展剪纸技艺的培训活动,并热心赠送剪纸作品。尽管年岁已高的他目前不再开展剪纸培训活动,但仍有众多剪纸爱好者追随其学习。克拉玛依市级非遗剪纸传承人蔡疆梅说:“克拉玛依市常开展剪纸活动,氛围浓厚,刘义晟是我们的前辈,技艺精湛,对传统文化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023年,刘义晟被评为“新疆非遗年度人物”,这份荣誉也是激励他继续前行的动力。“只要我双眼还能看见,双手还能活动,就会一直去剪纸,让更多人了解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