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水稻破“碱”重生——阿勒泰地区探索“稻蟹共养”改造利用盐碱地调查
福海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种植基地航拍图(摄于10月20日)。王景鸿摄
福海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种植基地以“稻蟹共养”模式养殖的扣蟹(摄于10月20日)。王景鸿摄
10月20日,福海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种植基地里,工作人员在水稻田旁边铺设捕蟹筐,以待螃蟹捕捞后,收割水稻。王景鸿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通讯员 常轶茹
金秋时节,大漠稻蟹飘香。10月21日,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乌伦古湖畔,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的4000余亩盐碱地水稻收割即将结束。稻花香里,一只只活力旺盛的“稻田蟹”,诉说着高寒地区盐碱地里的新鲜事。
阿勒泰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纬度较高,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近年来,当地积极打造绿色生态水稻种植基地,通过探索盐碱化土地改造,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稻蟹共养,突破了新疆北部高寒地区盐碱地大面积水稻种植的难题,形成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精细化、一体化格局。
探索一
高寒地区盐碱地里种水稻
说起种植水稻的地方,大家总会想起江南水乡。但在祖国西北角的福海县,已经连续多年产出了优质的有机水稻。
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
福海县位于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之间的河谷平原,水资源条件好,有“大漠渔乡”之称,但全年无霜期只有140多天,以前从没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历史。而黑龙江省是中国水稻主产区之一,五常大米闻名于世。福海县积温等条件与黑龙江省接近。
2019年,得益于黑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的牵线搭桥,黑龙江红兴隆农垦喜丰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成立福海县福家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和日照长的光照资源优势,种植优质水稻。
福海县福家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银岭有十几年种植水稻经验,是水稻种植的行家。但要说在福海种水稻,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种好水稻,刘银岭在福海县进行考察调研,在阿尔达乡考察时,听到村民说起自家地碱性大、容易板结、不透水,因而农作物容易出现烂根的现象。
这本是让人头疼的种植环境,却让刘银岭生出了金点子--这里有充足的水、土地和日照,如果采用“稻蟹共养、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那种植水稻大可一试。
“阿尔达乡土地高盐碱、不透水,以前经常面临作物绝收的困境。而稻蟹共养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既可以借助螃蟹喜动的天性帮助水稻松土,螃蟹的排泄物又成了稻田的最好养料,这种‘以蟹养稻、以稻促蟹’的方式,能打破低产盐碱地限制,提高水稻产量。”刘银岭说。
2020年,在阿尔达乡政府大力支持下,刘银岭的2000亩水稻试种成功,在稻田里套养的扣蟹和水稻一起获得了丰收。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探索二
“稻蟹共养”助农丰产增收
10月19日,福海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稻浪翻滚,满目金黄。围田而建的蟹沟里,“稻田蟹”悠闲自在。
趁着天气晴好,福海县福家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黄花沟种植基地负责人赵福华在稻田里忙个不停,他把一笼又一笼的“稻田蟹”捞起放入箱中,转运到岸上,按照大小个头分开,再根据消费者需要进行捆扎包装。
“我手里这个小螃蟹,人们叫它扣蟹,每年六月前后,我们将蟹苗放入稻田中,一年之后长成这样的扣蟹,再过一年会长成大螃蟹,就可以销往市场了。”赵福华说。
水稻和螃蟹搭配种养是种植户眼中的双赢。“这些扣蟹在田中跑来跑去,正好可以为水稻松土,同时它们的排泄物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稻蟹综合种养的模式全程不施化肥,不洒农药,保证了大米的绿色品质。”赵福华说。
稻田四周,一圈白色的“塑料围墙”很是醒目。“这片都是蟹稻田,塑料光滑,能防止螃蟹逃走。”赵福华说,从插完秧开始,蟹苗就撒到稻田里,草籽、微生物都是螃蟹的天然饵料。
“今年我们首次在黄花沟种植了2700亩水稻,目前正在收割,虽然还未收割完,但有机稻米已被全部预定。同时,我们还在每亩地投放了500克蟹苗,实施混养,预计每亩可产扣蟹100-150公斤。”赵福华说,“高寒地区盐碱地上种水稻不是一件容易事。经过多年试验,我们发现稻田最低水位不能低于8厘米,这样能保持稻田里淡水充足、减轻盐碱化程度,还能维持水稻和虾蟹的正常生长。今年是我们在黄花沟的第一次尝试,虽然有意外情况,但现在看来种植情况很好,扣蟹的长势也比预计好,一年生的扣蟹就重达8-10克。”
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贵。赵福华说:“现在每公斤扣蟹能卖30-50元,每公斤大米能卖20元,真正实现了一田两用,丰产又增收。”
丰收的稻米,全部被运送到福海县福家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厂。在这里,地产稻米加工全程采用自动化控制,通过简单加工即可磨出生态大米,鲜米米粒圆润丝滑,晶莹剔透,口感润、软、弹、滑、香。
赵福华说:“我们的稻米都是绿色有机产品,有普通包装和精包装,采用订单式生产,主要销往乌鲁木齐市的大型超市和一些电商平台,高端产品已成功推上了一线城市星级酒店的餐桌。经过几年的探索,‘福家稻’大米的品质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名气也越叫越响。”
探索三
“改土增粮”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除了增加收益,让昔日白茫茫的不毛之地成为良田,更是“稻蟹共养”带给大漠戈壁的“良法”。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治盐碱,先要过水源关。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当地治理盐碱地的突破口。
福海县素有“准噶尔明珠”“塞北渔乡”的美誉,拥有全国十大内陆淡水湖之一的乌伦古湖,有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两大河流,天然水域面积170余万亩。
“当初选择在阿尔达乡种水稻,就是因为盐碱地附近多有淡水资源。我们通过稻田整治,进、排水渠修建以及田塘连接工程的改造,构建起沟渠(鱼、泥鳅)-稻田(蟹)-水稻复合种养降盐排碱的生态循环系统,助力科学高效修复盐碱地土壤肥力。”刘银岭说,“盐碱地能实现稻蟹共养,第一个原因是种植耐盐碱水稻品种,对轻中度盐碱具有较强耐受能力;第二个原因是通过淡水循环灌溉,对耕层土壤具有洗盐压碱的作用,从而改善了土壤环境;第三个原因是这群小螃蟹从幼苗到成蟹要经过6-8次的脱壳,脱下的壳与每年秋收后的秸秆是天然的有机肥料,留在田中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今年,是阿尔达乡用稻蟹共养模式种植水稻的第四年。“这四年来,我们不断改进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再加上盐碱地逐年改良,亩产量逐年递增。”刘银岭说。
自2020年开始,福海县不断摸索盐碱地种植技术,以“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水稻+螃蟹”综合生态种养,让原本泛着白碱的土壤变回了黑灰色,有效改良土壤结构的同时,也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改良好的轻度盐碱耕地适合种什么?“中度盐碱地,种稻米、高粱等耐盐碱作物,或者发展稻蟹综合种养;改良好的轻度盐碱地,种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刘银岭说。
除改土增粮外,福海县还积极探索改种适地,打造盐碱地水稻“种业芯片”。今年,福海县种植的水稻除龙阳16、龙阳11和稻花香2号三个常规品种外,还有新疆农业科学院种植的10个实验品种,将有效提高水稻单产,实现良种、良法相互配套,进一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如今,从最初的尝鲜到今年扩大规模的量产,再到明年准备在吉木乃县的盐碱地种植水稻,稻蟹立体种养模式探索出了改造盐碱化土地的新路子,提高了耕地收益,将原有的“低产田”变成了“米粮川”,进而辐射带动福海县乃至阿勒泰地区综合种养基地建设。
“我们把盐碱地作为重要耕地资源,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综合改良,土壤盐碱化程度总体呈现减轻趋势。我们将持续挖掘阿勒泰地区盐碱地潜力,宜粮则粮、宜渔则渔,探寻发展特色产业,在盐碱地上种下新希望。”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钟昀平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成为乌伦古湖畔别样的风景。
■编辑手记
敢想敢干 化不可能为可能
王红卫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和对困境的突破。开拓创新、敢想敢干,才能将看似不可能之事转变为可能。
福海县在盐碱地里实现稻蟹双收,突破了新疆北部高寒地区盐碱地大面积水稻种植的难题,形成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在高寒地区破解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也是将看似不可能之事转变为可能的成功案例。
在高寒地区治理盐碱地,通过对盐碱地的改良可以增加可耕地面积,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当大多数人面对困难望而却步时,拥有开拓创新、敢想敢干精神的人却能看到隐藏在困境背后的机遇。他们不被传统意识所束缚,以无畏的勇气和创新的思维去开辟新的道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能最先品尝到鲜美的滋味。
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做一件前人未做之事,意味着走在未知的道路上,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正是这种冒险,让我们有机会发现新的领域,创造新的价值。
有志者,事竟成。四年的艰辛努力,让昔日白茫茫的不毛之地成为良田。在实现个人梦想、推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我们应当敢打敢拼,勇往直前,去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