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老屋拯救”,让龟兹绽放时代新韵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古街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一条老街,承载着一座城的文化记忆,折射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刘萌萌/文
库车古称“龟兹”,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让库车市拥有大量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民居。走进库车市历史文化街区萨克萨克街道的龟兹小巷,古朴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路两旁的古民居错落有致、木雕门纹饰精美。古民居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多民族聚居交融的历史记忆。经过提质改造的龟兹小巷今年“五一”开放以来,最高一天吸引了上万人次游客流连巷陌,访古问今。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古街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一条老街,承载着一座城的文化记忆,折射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曾经,岁月的冲刷与洗礼,让库车许多年久失修的老民居面临损毁风险。如何留住历史记忆?如何让老屋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
修与护,组建百人工匠库
描摹、印花、细凿……50多岁的工匠吾斯曼·艾力熟练地对老屋檐、窗户进行雕花工作,一幅幅雕花在他手中生动呈现。
今年3月15日,库车市“拯救老屋行动——古民居修缮”项目第二期启动,将陆续完成萨克萨克街道尼牙孜·阿吉古民居、尼沙汗古民居等的改造修缮。吾斯曼从去年3月便开始参与到“拯救老屋行动”中,负责老屋改造中的木工活。
库车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热斯坦、萨克萨克等五个历史文化街区,有180多户80年以上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是库车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老街区渐渐变得沉寂。
转机,始于“拯救老屋行动”。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拯救老屋行动’。”老屋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外延也从农村老屋向城市社区、历史街区等更大范围扩展。
老屋必须改造!库车上下形成了共识。但怎么改,大家都犯了难。“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为此,我们邀请了在传统遗产保护方面首屈一指的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指导单位。”库车市萨克萨克街道党工委书记林永盛说。
自2021年起,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库车老城区古民居进行全面普查,对108处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浓厚的古民居依据其自身价值、人文环境、历史地位等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修复方式,通过编制保护规划和维修保护方案,建立一套科学标准进行维修保护。
“老屋保护改造工程中,我们借鉴传统村落的经验,发挥地方工匠作用,让他们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但大多地方工匠都不太了解文物建筑的维修原则和要求,这就需要上岗前培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付清远说。
工匠们正在对库车市古民居进行修缮。丁安/摄
为此,2023年,库车市成立了“库车拯救老屋行动”专家委员会,通过集中培训、开展竞技活动等方式,成立了有150余位本地传统工匠组成的工匠库,并邀请专家进行理论培训以及现场指导,举办库车市首届传统建筑工匠比拼大赛,激励更多匠人参与进来,为“拯救老屋行动”打好基础。
微改造,要下“绣花”功夫
街道深处,吾玛艳·阿西木古民居静静矗立。民居面阔四间,进深两间,正面墙体檐椽上方用飞椽,出檐深远飘逸,正面垫板做了透雕处理,房子的菱格窗与前部雕刻相映成趣。
2023年3月,吾玛艳古民居启动保护改造,作为首期试点,标志着库车“拯救老屋行动”正式启动。
库车市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吾玛艳古民居修缮现场。邓东莲/摄
“吾玛艳古民居,进深前一间采用清官式建筑抬梁式结构体系,檩梁关系清晰,是库车古民居中为数不多的汉式梁架建筑实例,独特的雕刻装饰及其图文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色。进深后一间的角柱、屋檐及屋顶采用当地做法,高耸的二层立柱间可做木肋,为鸽子笼,由杏干架做支撑,是汉式建筑与当地建筑的有机结合。房屋有130余年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宁永嘉介绍。说话间,几只鸽子飞过参差的屋顶,落在院中的树上。
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古民居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这是专家委员会要直面的重点和难点。
答案是:采用微改造的方法,下“绣花”功夫。
制定修缮导则、概算指南、技术图册、项目验收规范等具体技术文件,专家委员会形成了传统建筑修缮利用的“库车标准”。“老屋修复遵循文物保护法中‘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最大限度利用旧的构件去完成新的建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杨新说。
在萨克萨克街道高台古民居屋檐下、屋顶上,随处可见万字纹、寿字纹、卷草纹、缠枝纹等中华传统吉祥图案的彩画,经过国家级非遗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代表性传承人李永革等专家的修复和拓描,重新焕发出时代光彩。
“我们发现彩画是库车明清老城建筑的重要装饰,体现了中原建筑特点与传统维吾尔族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李永革说,“雕梁画栋”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之一,生活在中华大地不同地域的人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画风格,融合了中原建筑特点和传统维吾尔族建筑风格的库车古民居,蕴含着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兼容并蓄,共存并处,相互调剂。
刚刚修缮改造完成的尼牙孜·阿吉古民居亦是如此,这座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土木建筑风格独特,民居内部廊庑曲折,顶部倾斜,四合院风格的建筑形制、维吾尔族风情的屋顶、壁橱与极具欧洲风格的木地板相互映衬,无一不在诉说多元文化交流的灿烂。
说起保护式修缮古民居,不少参与的老工匠也啧啧称奇,壁龛下墙体安装木板,分解平衡墙体受力;土坯砖代替木板,草泥填缝,便能稳稳矗立;墩接好的柱子,重新做好榫卯,不用钉子就能撑起整个房梁……“我一开始不懂什么叫‘修旧如旧’,专家告诉我们说,这些古民居都是不可再生的,拆解时必须懂得榫卯结构的奥妙,如果强行拆除,就无法复原了。”工匠尼亚孜·木塔力甫说。
今年3月,自治区审批通过的《库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3—2035)》正式发布,这意味着在未来10多年里,库车将在老城保护、民生设施改善等方面持续发力。
“目前,我们正在利用援疆资金进行尼沙汗古民居的修缮,二期选定的三栋古民居多是沿街且价值相对较高的,其保留的彩绘或建筑风格比较完好。”库车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袁伟介绍。
库车市委书记王鲁军表示,新疆传统民居是中华建筑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要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整体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探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连接点,才能持续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修老屋,更是修人心
午后,阳光透过桑树叶,在咖啡桌上洒下斑驳光影。窗外,一辆搭载游客的花样马车经过,传来欢声笑语……徜徉在龟兹小巷,孩子们不仅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触摸古丝绸之路脉搏,还能真切感受到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印记。这是库车开展老城修复研学活动的现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迎来上百名学生感悟古城新韵。
从业超过60年的老木工瓦哈甫·热孜从小便在街区长大,看到这一幕热泪盈眶,“看到孩子们,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现在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和游客都看到了古民居的价值。”
修老屋,修的不仅是房子,更是文化,还有因老屋而联结在一起的人心。“没想到有一天,我们这些工匠能和这条街道的居民们一起参与进来,为老屋修缮建言献策,大家的心贴得越来越近了。”瓦哈甫说。
龟兹小巷所处的萨克萨克街道,是库车老城晚清和民国初期街巷格局以及风貌保存最完整的街区。一年来,“拯救老屋行动”在持续推进,库车市萨克萨克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玛依努尔·艾海提参与其中,见证变化。
“我们申请了专项资金对龟兹小巷的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通过立面改造、局部建筑更新、景观节点设计、征集老街区巷道原住户老物件等方式,打造出一个文旅消费集聚区。”玛依努尔说。小巷汇集了特色饮食、特色建筑、民族服饰、歌舞乐器、瓷器陶艺、特色花卉等,呈现了一条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特色物件为小展品的时空隧道。
让老工匠们惊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出现在“老屋拯救行动”的行列里。1999年出生的玉苏甫江·亚森去年从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他的父亲是做建筑装修的,表哥也是木匠,自小耳濡目染的他掌握了雕刻、拓样、镶嵌等不少工艺,他说:“回到家乡后,我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听表哥说库车正在实施的‘拯救老屋行动’需要传统工匠时,我就辞职报了名。”
成为“拯救老屋行动”的参与者后,玉苏甫江将自己的特长施展到工作中,他在遵循前人设计的基础上重做抬梁,采取措施加固主柱,既让老屋保留原貌,也更具安全性。“专家说,老屋体现着多民族聚居交融的历史记忆,践行着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功能,我们就是要把老屋的‘魂’给找出来。”玉苏甫江说。
“平生看尽山千万,不及龟兹一片云”。龟兹小巷里、古老民居中,是文韵悠长,璀璨厚重,是多元一体、和合大美,是历久弥新、古街重生。
继续阅读:
拯救老屋,拯救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雕梁画栋间的文化传承——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库车市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