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行走的思政课上回响年轻的声音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琳
5月19日晚,将图片插入PPT演示文稿,凝视屏幕,伊犁师范大学大学生宣讲团成员李清的思绪飞回了帕米尔高原。
4月30日,伊犁师范大学大学生解说团3名成员在指导教师马丽带领下,分别走访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布茹玛汗·毛勒朵。已近五月,帕米尔高原上还飘着雪花,但暖流在他们心中激荡。
“他们是那么慈祥、和蔼、亲切,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了我的爷爷和奶奶。”李清说,“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不停地往他们手里塞酸奶,得知他们是师范生,寄语他们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怕勾起老人伤心事,虽然他们避开谈及“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但巴依卡老人讲巡边经历时,还是提到了儿子和白牦牛,师生四人情不自禁地拥抱了老人。“我们是祖国的牧民,巡边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巴依卡老人的这句话,更是触动了他们的心。
“走近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浓浓的爱国深情。”大学生宣讲团成员赵春阳说,“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不识字,却在成千上万块石头上刻下了“中国”;巴依卡老人家的客厅里陈列着一家三代护边的记忆,一张张照片和那些锦旗奖章自带光芒,散发着直抵心灵的力量。
4月30日,伊犁师范大学大学生解说团指导教师马丽(左一)带领学生来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走访“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赵春阳摄
看着大学生解说团成员整理的调研材料和感悟,35岁的马丽倍感欣慰。“此次调研,我感受到学生对爱国的理解从书本走进了现实、由抽象变得具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力量正在他们心中激荡。”马丽说,4月25日至5月3日大学生解说团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调研,他们先后在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参观了爱国教育基地、走访先进典型人物、为当地小学生宣讲。虽然每天平均行程300公里,学生们却乐此不疲。
2019年以来,伊犁师范大学探索形成了“三园两廊两基地一云端”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把思政课的很多内容从教科书里搬出来,搬到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基地,搬到红色故事长廊,搬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等。2019年学校组建了大学生解说团,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主,还吸收了其他学院思政理论素养较好的学生。从此,校园里处处能听到大学生解说团成员的讲解声。
“要想讲给他人听,自己要先学一步。”赵春阳说,他们按照分工的板块进行讲解。讲解前要形成文案与老师商量、打磨,文案包括既定的解说内容,还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生的故事,有时还会结合当下热点穿插自己的实践经历。“这样的讲解才会更生动、走心。”他说。
马丽认为,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以走访调研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在可观可触的真实场景中感受社会变化,感悟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2023年3月,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丽为学生们授课。图片由本人提供
2022年、2023年,大学生解说团分别同“七一勋章”获得者买买提江·吾买尔、“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马玉辉、“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李瑞强、“伊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飞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马玉辉从中专生成长为博士后,扎根基层从事良种马繁育工作的事迹,鼓舞了大学生解说团成员马浩天。在马丽的指导下,他将马玉辉个人梦想置于中国梦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完成了《中国梦的本质》。此作品在第四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上获得特等奖。
大学生解说团已连续三年主动走出校园,前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范围内的社区、学校、企业、农村进行宣讲。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自四川的马浩天对新疆的了解从陌生到熟悉,即将毕业的他选择在新疆就业,准备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伊犁师范大学大学生解说团成立至今,开展校内外宣讲共1900余场,覆盖14余万人次。 2021年以来大学生解说团先后获评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品牌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