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物里发光的故事讲给观众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阿比拜
身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花纹旗袍,手机壳上是“元和元年”锦囊图案……“很喜欢这些文物元素,就是觉得很美。”希帕尔古丽·买素木说,担任和田地区博物馆讲解员的4年时光,让她喜欢上了文物,更热爱文物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
2020年,和田姑娘希帕尔古丽成为和田地区博物馆讲解员,在与文物相伴的日子里,“一块碑、一块玉石、一块木雕,甚至是文物的名称,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典故,让人着迷。”
她把讲解工作分成两部分,一是“讲”,一是“解”。“‘讲’比较容易,只需要把知识烂熟于心。但‘解’需要做好功课,才能更好地解答来自全国各地游客提出的各种问题。”希帕尔古丽说,去年5月的一天,她负责给一个疆外旅游团讲解,提前3天就开始做功课,重新梳理了每一件文物的资料。“我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了,并自信勇敢地站在游客面前。”希帕尔古丽说。
那天前面的讲解都很完美,直至讲解到洛浦县山普拉古墓群出土的连体双鸟木雕时,一位游客询问木雕上的一些细小雕刻花纹所代表的意义,希帕尔古丽卡壳了……幸好现场有一位历史爱好者帮她解答了这个问题。
“我有一个‘毛病’,就是对自己热爱的事情不遗余力。”希帕尔古丽说,那次经历让她感到羞愧,为了这些细小的花纹,她查阅了很多资料寻找答案。之后的工作中,她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除了查阅资料、询问专家,还开始拜游客为师——只要有游客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或有更多的补充,她都会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去查阅证实,再用于今后的讲解中。如今,和田地区博物馆内1300多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她讲解时都信手拈来,“馆里的讲解员都很努力,下班前习惯碰头交流,把当天遇到的问题罗列出来,一同查资料,共同学习解决。”
希帕尔古丽认为讲解员是一份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工作,她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于是在工作之余拍起了短视频,讲述和田文物、介绍非遗项目、推介和田旅游……她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观看这些短视频爱上了博物馆、爱上了历史。“这对博物馆讲解员来说,是一种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博物馆,了解与感悟中华文化;另一方面粉丝多了,要求也就更高了,这也有助于我不断提高讲解水平。”
“讲解是一种职业,但最受益的是我们自己。在博物馆工作,能够学习到很多新知识。”希帕尔古丽说,要想成为讲解员中的佼佼者,必须在专业素养方面下足功夫,必须对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才能把文物里那些发光的故事更好地讲给观众听,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