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杂感
◎杨建英
人过中年,对于端午、中秋这类传统佳节,早已不复儿时那般强烈的口腹之欲。当然,这些节日也并未沦为可有可无、聊胜于无的存在。如今,它们更像是怀旧的由头,一提起来,便忍不住说“小时候如何”,总拿那时的幸福感作比——儿时记忆,反倒成了激活当下感知的“神器”。
中秋月圆日,梦回故乡时。当夜幕低垂,明月缓缓升起,如一颗硕大的夜明珠镶嵌在深邃的夜空,洒下银白清辉,为万物披上一层梦幻的薄纱。在这样的月色,不生发点情绪都难——每当此时,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飘向遥远的故乡,飘回那段满是欢声笑语的童年时光。
故乡的中秋,是一幅温馨美好的画卷。记忆中,每到节前,家家户户都透着忙碌:大人忙着准备过节食材,孩子们则兴奋地跑前跑后,满心期待节日的到来。而月饼,无疑是中秋的“主角”。那时的月饼,没有如今这般琳琅满目的种类与精致包装,大多是手工制作——有五仁的,带着坚果香;有豆沙的,细腻甜润;还有枣泥的,散发着浓郁果香。
待夜幕完全笼罩,明月高悬,一家人便围坐桌旁。孩子们最期待的,莫过于等着大人分月饼。记得我和哥哥们,每人能分到一个表面点着红印的小圆月饼,再配上几个海棠果、几块水果糖——就这么点儿东西,却仿佛存进了“时光银行”,年年“支取”,永远也“取”不完。月光洒落周身,为我们披上圣洁光晕。大家有说有笑,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回荡。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所有烦恼与疲惫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只剩下满满的幸福与温暖。
说来也怪,“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两件本不相容的事,不知被谁牵连到一起,竟有了纠缠不清的关联。把人间事与天上物相勾连,于是整件事便多了几分神秘与神圣。难怪当代有位散文家说,散文的秘诀就是“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对这种“上挂”现象,诗人舒婷却持反对态度,她主张“人间的事人间办”。有人将三峡神女峰神话,她却道:“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如今,在这中秋月明之夜,我立于窗前,感慨万千。故乡的童年时光,如同一本珍贵的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美好。那些与家人共度的中秋、那些香甜的月饼、那些古老美丽的传说,都成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细想之下,这事儿也颇有意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人间,我与故乡亲人天各一方,难得一见,却能同时仰望这轮明月。把思念托付给月亮,任其折射传递——这并非虚幻无聊,而是实实在在的可行之事。
愿这中秋明月,能将我的思念捎回故乡,传至每一位亲人心间。无论我行至何方、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故乡的中秋明月,永远是我心底最温暖的牵挂。我知道,在那遥远的故乡,那轮明月依旧会照亮家人的面庞,他们一定也在思念着我。而我,也将带着这份思念、带着对故乡的眷恋继续前行,在人生路上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