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龙沟
◎刘妍
石蛋不是石,而是一座石制的“动物园”。在地质构造专家口中,哈巴河的哈龙沟与众不同。它地处阿尔泰山脉以南、准噶尔盆地西缘的阿尔泰山低山带。专家讲得兴致昂扬、手舞足蹈,眼镜片都蒙上了一层雾气,我却听得有些枯燥乏味。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荒漠研究专家李丙文老师的带领下,我随团队偶然走进了哈巴河。老师对荒漠植物格外关注,眼中尽是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的花花草草;我却对哈龙沟的石头情有独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看去,竟能呈现出千姿百态。
这座“动物园”里有猴子、狮子、耗子,有牛羊、骆驼、穿山甲,还有斑马、乌龟、刺猬……人的想象力在此显得格外贫乏,甚至有些词穷。白天日照充沛,“动物们”安静蛰伏。夜幕降临,“动物园”里的“动物”完全变了样,一个个“活”了起来,石制动物的奇妙夜悄然拉开序幕——狮子追逐羊群,猴子逗弄乌龟,耗子爬上斑马后背,一片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动物们”彼此诉说着白天的见闻,语速不一——有的如倒豆子般急促,有的慢条斯理,有的是停不下来的“小话痨”,有的则是耐心的聆听者。
石蛋不是蛋,是花岗岩。地球构造学专家向我科普——地壳深处的炽热岩浆曾沿地表缝隙外溢,冷却后形成的花岗岩便永久留存下来。这一留,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风、雨、雪,风沙、阳光、雷电,甚至皎洁的月光,无时无刻不在注视这些石蛋,竭力磨砺它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斧、如刀、如锉,在日升月落间循环雕琢。即便坚硬如花岗岩,石头的棱棱角角也终究抵不过岁月的打磨,逐渐变得圆润光滑。
石蛋不是蛋,却比蛋更圆溜、滑润。不知何时起,苔藓与地衣悄悄爬上石蛋表面,为凹凸不平的花岗岩面蒙上一层淡淡的绿、浅浅的黄——毛茸茸、萌萌的,像一件随意披上的“皮肤衣”。正是这层“衣”,既衬托出石头的坚韧,又为它添了一笔柔情。雪山、彩虹、飞鸟,蓝天、云朵、戈壁,这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特有的景致。石蛋置身其中,却毫无违和感。它默默忍受着强蒸发、少降水、烈紫外线、长日照,以及四季与昼夜的巨大温差。从不“雪中送炭”的风,轮番上阵,将风蚀崩解的物质迅速带离。登高爬低的阿勒泰羊,在成长岁月里,见证着石头如何蜕变为石蛋。叠叠层层的石蛋高低错落,调皮的风多方侵袭、叨扰,石蛋不堪其烦,逐渐形成口小肚大的石穴、石龛。不经意间,石制“动物园”里又添了许多“小动物”。大大小小的石蛋,相互诉说着时光在它们身上刻下的印记。
石蛋不是石,也不是蛋,而是一部部不可磨灭的人类文明史见证。
地壳深处的炽热岩浆曾沿地表缝隙外溢,冷却后形成的花岗岩便永久留存下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斧、如刀、如锉,在日升月落间循环雕琢。即便坚硬如花岗岩,石头的棱棱角角也终究抵不过岁月的打磨,逐渐变得圆润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