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沁人心底的静
◎徐天一
从北疆回来有些日子了,心里总觉该写点什么,才留得住这段记忆。翻遍相机里的照片,喀纳斯湖的粼粼波光也好,铁贾、阿禾路上的旷野趣闻也罢,竟都抵不过阿勒泰那股子沁入心底的“静”——那是一种让人卸下所有纷扰的安稳,偏偏最是难忘。
故事的开端,得从家里的老头老娘说起。去年一整年的高负荷运转后,老两口彻底“放飞”了脚步。天南海北地跑,做他们钟爱的“学问”。大半年下来,不是在外溜达,就是在收拾行李准备下一趟出发。六月底,他们筹备出版的书终于告一段落,干脆动身去阿勒泰旅居。本以为只是寻常休憩,没想到老两口每天都在家庭群里分享日常:克兰河边的晨雾、街角刚出炉的馕、市场里五颜六色的果干……一张张照片,看得刚放暑假的李老师心痒难耐。直到老头老娘一句“机票我们出了”,我和李老师没半分犹豫,当即敲定了行程——现在想来,哪是去探亲,分明是奔赴一场被“静”召唤的约定。
李娟在书里写道:“为什么只有角落般的所在令人最安心、最适意呢?大概因为,放置我们身体和情感的那些容器,恰好就行,无需太大。”
阿勒泰于我,就是这样一个“恰好”的角落。从住处出门,沿克兰河没走多远,就到了金山市场。四层的建筑不算起眼,却藏满了烟火气。一楼的摊位前,摊主们操着我听不太懂的语调,热情推销自家的货:蜜饯般透亮的果干、裹着薄霜的坚果、奶香浓郁的奶酪块,还有缀着彩线的小工艺品。见我们眼神茫然,他们便切换成不太流畅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介绍,语气里满是真诚,没有半分推销的局促。
往上走,二三楼多是卖布料、地毯和民族服饰的铺子。各色布料要么整匹挂在墙上,如一道道流动的彩虹;要么就随意搭在栏杆上,让本就不宽的走道更显拥挤,只容一人侧身而过。遇到顺眼的物件,我们钻进店里和店主闲聊,原以为“随便看看”会让对方冷淡,没想到即便这样,店主也依旧热络:“前面巷子里的馕坑肉最好吃,但晚上才开门”“市场出去对面的馕是阿勒泰最好吃的”——那些细碎的叮嘱,像是邻里间的关照,让陌生的市场多了份亲切。
出了市场,在门口的小摊买了个刚蒸好的羊肉包子,咬一口,滚烫的肉馅混着羊油香在嘴里漾开。一边嚼着,一边继续沿克兰河漫步。河水慢悠悠地流,岸边树叶被风轻拂,沙沙作响,像是孩童的嬉笑。正沉醉在这片清静中,忽见一只罗圈腿的狸花猫“哧溜”从脚边蹿过,钻进了路边一家挂着木质招牌的咖啡店。
推门进去,先闻到淡淡的咖啡香,抬头才发现店里别有洞天。靠墙的架子上一半摆着阿勒泰主题的文创,一半堆着泛黄的旧书;墙角的矮柜上,还放着些稀奇古怪的老物件——生锈的铜壶、带花纹的搪瓷缸、旧时代的收音机;最显眼的是各个角落都摆着猫窝、猫抓板,连吧台上都放着一根逗猫棒。细数下来,店里往来穿梭的猫咪竟有六七只:三花猫蜷在沙发上打盹,橘猫在书架间跳上跳下,还有只小黑猫凑到脚边蹭来蹭去,一点都不认生。
若是说,店外克兰河的流水、店内的旧书与老物件,都带着阿勒泰特有的宁静,那么这些猫咪,便是这份宁静里最鲜活的“生趣”。它们蹿到哪里,哪里就从静谧变得热闹:橘猫碰掉了书架上的书,店主笑着弯腰去捡;三花猫伸着懒腰从沙发上起身,惊醒了旁边打盹的“狸花”,两只猫对视一眼,顿时闹腾了起来。
就像我和李老师,也在这份动静相宜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她寻了本关于北疆风物的书,坐在一旁安静地读,静得仿佛连时光都慢了下来;我则蹲在地上,和几只凑过来的猫崽子玩得热闹,一会儿用逗猫棒引它们跑跳,一会儿轻轻挠猫下巴,听它发出满足的呼噜声。那一刻,没有行程的催促,没有琐事的烦扰,只有克兰河的流水声、猫咪的软叫声,还有身边人安静的翻书声——原来阿勒泰的静,从不是空无一人的冷清,而是能让人安心做自己的从容。
回看照片,才发现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风景,而是李老师在咖啡店里看书的侧影、市场摊主递过果干时的笑脸、猫咪们闹腾的模样——那些细碎的瞬间,都裹着阿勒泰的静,悄悄藏在记忆里。
或许正如李娟所说,好的角落从不用太大,能装下身体,更能安放情绪,就够了。阿勒泰就是这样的地方,它的静不是刻意营造的氛围,而是藏在每一次漫步、每一次闲聊、每一个与生活相关的碎片里,让人走了还想再回,见了,便再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