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娟”细流的边疆民族共生之歌
——《我的阿勒泰》影视剧述评2024年夏天,一位新疆本土作家备受瞩目。她是行走在田野的观察者、她是唤醒“诗与远方”的疗愈者,她就是用文字激荡灵魂与思考的底色作家——李娟。她笔下的故事,真实大于创作、文字朴实大于优美、叙述灵性大于想象,她的娟式幽默,描写简单巧妙、浸润灵魂却了无痕迹。我认为,李娟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学、人类学家,影视剧《我的阿勒泰》让大众更多了解了她笔下的阿勒泰。在李娟及影视剧的双重效应下,阿勒泰的旅游火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向阿勒泰,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旅程里,大众不只是想看见那里的壮美风光和生活的质朴诗意,更想看见那里的自己。
◎李娜 李静
踏雪寻幽·美景可待
娟式文学呈现的“诗与远方”
向远奔赴,探寻诗意星河。该剧用故事叙述的休闲视角,将观众引向世外桃源的现实和想象中。《我的阿勒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自由、幸福的本质理解,呈现和塑造的休闲生活已不再局限于特定阶层的象征而是人民大众,是生活中平凡的“我们”,由此才更加动人,受到全网热捧,成为现象级文化盛宴。
通过独特的叙事镜头,该剧构建出“诗与远方”的休闲生活图景和方式,令观众徜徉在阿勒泰如诗如画的自由天地间,为其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愉悦。
向内生长,演绎生命华章。故事彰显的价值观和传递的松弛感令观众如久逢甘露。李文秀的母亲张凤侠,她就是一个“侠女”,单身母亲的她,要照顾年迈的母亲,还要关照女儿的成长。生活虽不易,她却活得坚强、通透,让文秀不必背负压力生活,即使做草原上的一棵草,随风摇曳也是生命的本分。张凤侠身上散发着侠义、豁达、通透的独特气息和母性光辉,这不乏她长期与当地各民族共同生活的浸染影响,无疑令身处内卷化困境的观众收获了欣喜和思考。
物我融合,成就自然之美。游牧生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对那些挖虫草破坏草原生态的人,当地游牧者及各民族是痛恨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这样的生态观不仅早已深植于当地游牧民族及文化中,也为当地各民族所共同遵守。该剧再现了当地各民族共同对草原生态的珍视,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好,同时引发了大众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并反观自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踏雪无痕·润物无声
娟式文学叙事的精彩故事
跨文化爱情的纯真浪漫。爱情原本是一种简单、纯粹的人类情感,和那些世俗标准无关。李文秀和巴太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因为各自美好的品质相互吸引心生爱慕。这样的爱情不仅让大众又相信了“爱情”,而且,这一跨越族群文化的爱情自然美好,始终没有任何刻意的说教。因为它不仅是作家李娟的生活感悟,也是多民族和谐共居的草原上真实动人的故事。
各民族共生互融的诗意画卷。阿勒泰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语言、风俗虽有不同,但互助、信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愫是相同的。该剧聚焦于李文秀和她的母亲张凤侠,以“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为灵魂,展现了阿勒泰地区各民族在平凡生活中的坚韧与对生活的热爱。不同民族的角色之间情感纽带,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传递着温暖和价值。李娟及其家人,在阿勒泰牧区与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真实故事,是新疆各民族共生互融、和谐共处的缩影。这部剧用艺术的力量有力地反驳了外界的误解与偏见,还原了新疆各民族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真实面貌。在呈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里,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动人故事。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及其调适。该剧呈现了民族传统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变迁与困境。主人公巴太想在祖辈生活的方式上做出一些改变——离开草原,其父亲却希望他继续在身边放牧。马儿“踏雪”之死,让巴太远走,但影视剧的最后,巴太又返回了草原,在这个开放的结局里,巴太和父亲或许已经和解,传统与现代也理应找到契合点。对新疆各民族来说,在当代的社会转型中,关键是如何既能持守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能顺应现代文明的历史潮流。
踏雪留痕·落地有声
娟式文学透视的文化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从边远地带走向开放前沿。《我的阿勒泰》的爆火,不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新疆元素的独特品质,更加坚定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自觉的唤醒与审视,激发了新疆各民族浓厚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是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释放文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重构文化价值,在尊重差异性基础上坚持增进共同性方向。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的阿勒泰》既蕴含一个民族进步的文化思索,又展现中华各民族间互存互融的文化景观。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遇挑战,传统与现代调适的时代主题,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和合共进的赓续使命,始终是贯穿该剧的精神内核。该剧生动展现了阿勒泰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多样统一的特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新发展是时代要求,也是实现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关键。
重塑文化精神,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该剧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重塑文化精神提供深度思考,即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如何坚守根脉、实现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各民族迈向现代化的精神依托,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安身立命的根基力量。
踏雪无痕亦有痕。《我的阿勒泰》已落下帷幕,但“诗与远方”的阿勒泰却在久久回荡中刻下文化和生命的记忆。阿勒泰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故事依然在继续,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娟娟”细流终将汇聚成各民族前行的无尽力量。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应当为各民族共同传承守护、共同创新发展。
备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新疆多民族村落文化互嵌调查研究”(22BMZ130),培养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新疆文化名家项目资助(2023WHMJ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娜,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静,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