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市民身份
◎克兰
一个人背负单位身份长久后,常常会忽略,甚至忘记自己的市民身份,而对自己的职级或界别变得敏感。我的市民身份是从自己落脚阿勒泰市时开始的,那年正赶上撤县建市,市民身份自然而然加持在身。后来虽然离开了,到其他城市定居,但身份证号码却永远是阿勒泰市的号码基因,骨子里也有了阿勒泰的品行和脾气。
记得在职时,每次出差或过年回到阿勒泰,自律也好、谨慎也罢,总之顾忌较多,很难体会到曾是阿勒泰市民的感觉。退休后,每次回阿勒泰,靠脸熟,总有亲朋好友款待,聚在一起闲聊,彼此抖搂山城的一些熟人俗事,“哈哈哈”的笑声后,市民生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成为了长久的回味。
依我的经验,市民身份或意识,是一个人结婚成家之后才逐步明确和确立的。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粮油定量供应还是城市居民的常规待遇,每隔一段时间去粮店买面买油,让城里人很有一种自主感。记得有一次搬家一段时间后,才发现《粮油供应簿》找不见了。不得已,又是托人又是开证明,最后跑到市粮食局补办。后来,旧的又找到了,但也作废了!等到粮油供应彻底放开之后,作废的新旧《粮油供应簿》放在抽屉里,很长时间都没敢丢掉,生怕哪天再恢复定量供应!
想体验市民身份的价值和意义,最好是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些活动。植树造林、修路捐款……是阿勒泰地区上世纪90年代的常见活动,每年都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次征文活动。90年代初期,阿勒泰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外省建筑企业相继入驻,激活当地建筑市场,本地有志之士也不甘示弱,一家拟组建的新型建筑企业向社会公开征集企业名称。看到《征名通知》后,我心动、手动,琢磨了两天,最终给企业拟名“鑫厦”,平信寄送后,得了“鼓励奖”。领奖时,我低声询问发奖的女士,一等奖是什么?她说“鑫达”。我“嗯”了一声,嘴里轻轻重复“鑫厦”“鑫达”,“鑫达”确实上口,但内涵呢?新世纪之初,阿勒泰移动公司举办中秋节广告词征集活动。根据主题词要求,我琢磨了一宿,最后用一句六言诗完成广告词。那时我还没买手机,只能借助朋友的发送短信,并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不久之后,收到获奖通知,我编撰的中秋节广告词“团圆万家美梦,唯有金山移动”获了一等奖。参与这两次征文活动有多大意义不敢说,但却让我的市民荣誉感倍增。
作为山城普通市民,当然也有不如意、不得已的一些往事,比如城市交通。阿勒泰市区是哪一年开通公交车的我记不得了,但清晰记得八九十年代,自己骑上自行车去一牧场和红墩乡时那种苦中作乐的体验——看到有人骑摩托车风驰电掣,看到牧民骑马扬鞭而过,都羡慕得不得了。第一次在市区打上红色“夏利”车,起步费10元真不便宜,但胜过后来坐上豪华车的感觉。大概是“倒逼”机制促进了山城市区交通的多元发展,公交车成为市民市区交通首选后,坐在公交车上再看生活了多年的山城,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就那几条街道,名字如数家珍;陌生的是许多新的建筑崛起,可谓鳞次栉比。
离开阿勒泰已经二十多年了,但身份号码基因时不时会让自己产生“梦回”山城的冲动,上网输入“阿勒泰市”,“百度”给出的内容是“阿勒泰地区”。在局外人看来,“阿勒泰地区等于阿勒泰市”,而对阿勒泰市民而言,这或许是一种缺憾!“雪都”盛名为阿勒泰发展注入源源动力,城市发展也要锦上添花才能对得起、撑得住“雪都”的称号。我和许多阿勒泰人一样,期待“撤地设市”的愿景早日实现,发展资源更加优化配置,让雪都的发展变化吸引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