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满树红
◎中华“四大名绣”(蜀绣、苏绣、湘绣和粤绣)与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的绣种,都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刺绣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的“走动”活态文化符号。一部中国刺绣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刘妍
一
老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到占全国六分之一陆地面积的新疆,不晓得华夏文脉的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不到南疆,无法理解它是新疆的“棋眼”的内涵;不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不知晓柯尔克孜族刺绣技艺的深邃。中华“四大名绣”(蜀绣、苏绣、湘绣和粤绣)与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的绣种,都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在阿合奇县的步行街,我的雪丽姐数次拨打苏云巴依的电话。要么不通,要么无人接听,辗转从他人口中打听到:“苏云巴依上山干农活去了。”苏云巴依是非遗传承人,修得一手民族刺绣的绝活——冬闲时是绣工,农忙时是牧民、采摘工,匠人与农人身份随时转变,这是阿合奇道地非遗传承人的特色。等苏云巴依下山后,联系上了再见,幸运的是,步行街上还有一位刺绣非遗传承人——古丽。
古丽的刺绣店不大,呈长方形。一条过道从前门直通后门。过道不宽,两个人相遇需侧身而过。过道两旁、墙壁等摆满、挂满了各类绣品。五颜六色的坐垫、地毯、头巾、毡帐、枕套等,色彩斑斓,对视觉感官有一定的刺激性。我仔细辨认着吸引眼球的图案——这是玫瑰花,那是羊角;这是对鸟,那是双蝶……花花绿绿、繁琐重复之余,却没有浮躁、厌倦之气!眼看着限定的交货日期就要到了,古丽忙着赶工。她抬头,热情地打了招呼,接着低头继续忙碌,脚踩缝纫机、双手推绣布,正在缝合大件。
古丽15岁时住在舅舅家,跟一位师傅学习刺绣技艺。两年过去了,古丽纳闷:“怎么师傅只让打下手,关于刺绣的针法、构图、搭配等用法,从不曾涉及?”一向平和的古丽,内心深处的倔强被激活,她意识到或许要换个路子。接下来的三五年,她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刺绣培训班,通过不同类型的学习,总算迈进了民族刺绣的门槛——2017年,她去广州学习交流,参加了第52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随后,又陆续参加了疆内大大小小的展销会……
二
古丽民族刺绣技艺的视野和格局在一次次学习、展览中得到了提升。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古丽说,锁绣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针法,大到帷幔小到手帕,厚如毛毡、薄如头巾,都有锁绣的表现。从目前出土的文物中可知,早在中国西周时期,锁绣工艺便已形成。新疆民丰、洛浦等地区出土的汉代纺织品上存有大量的锁绣工艺,新疆世居民族传统刺绣中也都有锁绣的传统。柯尔克孜族锁绣针法采用绣花针和钩针两种工具进行操作,绣花针的绣线选用较细的棉线、丝线等,用于装饰手帕、盖巾等薄型小件物品。钩针锁绣则多用于刺绣门帘、被褥、壁挂等质地较厚的大件物品,技法简单、出活快,是姊妹们相聚时,忙里偷闲的手中活计。
我手里的坐垫,其技法是平绣。大众熟知这种针法,其讲求针迹平行、纹样边缘工整,操作简单而灵活。包括古丽在内的柯尔克孜族妇女,主要是在毛毡、炕褥上使用毛线平绣,将铺针、缠针、长针、短针等组合运用,沿着纹样线条的走向、图形的大小自由排列。因绣线较粗,排针富于变化,线条充满力量,呈现出粗犷、豪放的装饰美感。这种美感自带天然性,有原始的生命力,与江南的秀美截然不同!
古丽还说,与中原地区钉线绣采用两股绣线上下配合形成钉线效果有所不同,柯尔克孜族的钉线绣采用一股绣线,通过短线压长线的走针方式,可形成大面积平整的绣面,远看犹如贴布的装饰效果,块面感突出。这种钉线绣的针法也可归为平绣针法的变化,被称为“罗马尼亚钉线绣”。还可在绣布上将钉线设计成有规律的排列点,形成点与线的装饰秩序,规整中富于变化,被称为“布哈拉钉线绣”。梯子绣也是“苏扎尼”传统刺绣中的典型针法,是一种以开口锁绣为基础的变化针法,可调整针距宽窄,从而形成条带状的刺绣装饰效果。它在阿合奇县等地历史悠久,沿用至今。通常,宽约5毫米的梯子绣与纤细的连锁绣配合使用,也可用于装饰方形头巾的四边,其纹样以当地特有的角纹变化为主。
三
张骞出使西域后,阿合奇所在的地州,自古是往来的交通要塞,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十字绣,也被当地人称为“十字挑花”。古丽的十字绣出品简洁大方。中国自古即有“挑花”绣法。关于十字绣的起源,说法不一,传世文献中也少有记载。毫无疑问,源自中国的“丝绸之路”的确对十字绣在欧洲大陆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柯尔克孜族十字绣工艺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选用较粗的线不露空隙绣满整个面,常用来制作花帽、花带等。第二种是在毛巾、枕套、被褥上采用十字绣针法作装饰点缀。从刺绣纹样上看,既有本土的羊角、玫瑰花、巴旦木等纹样,也有流行于西南地区的对鸟、双蝶、八角星纹等纹样,好一幅花开满树红的美景图,这是多元文化融合、演变的表征!
古丽刺绣手艺启蒙于母亲,成就于积极主动地向各民族学习——从技法到配色、从材质到构图、从实践到心理建设……聊着聊着,已到中午,古丽说要回家给孩子做饭,在她心里,生意有高潮也有低谷,而家庭、孩子则是一辈子的事。我跟着古丽回到她温馨的家,远远就听到了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半小时后,热气腾腾的奶茶、饭菜摆满了桌子。古丽热情地张罗着,碗中升腾的蒸汽在她脸上挂起了一层纱,朦胧中透着清丽。“我要多学习语言交流,这样会更主动、便捷。”古丽自信地补充,有了语言的加持,每天更快乐地富有创造性地劳动。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展示中华民族代表性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和现实需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刺绣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的“走动”活态文化符号。一部中国刺绣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