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长
◎克 兰
那年,我负责应届毕业班的化学课,高考前一个月,女儿出生了。初为人父,兴奋而忙碌!为不耽误考前辅导,有几次上午第四节课调不开,我便请同事郭大姐到家里给妻子做午饭。高考结束就暑假了,我有充足的时间做饭、洗尿布,开始做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女儿满百天后,妻子的产假也满了,该上班了。一位毕业生的母亲甘玲阿姨主动帮忙照看,我们一直称她“甘奶奶”。女儿在她家待了两年,那段日子,孩子常跟着甘奶奶四处跑,可是见过“大世面”,校园里没有人不认识小女的。
女儿两岁四个月时,进了托儿所。我每天上班前送、下班再接。回家路上,女儿第一次“作诗”——风来了,叶子就像小兔子一样。隔了一个月,女儿看电视时,诗兴又发——海鸥像砂子糖一样,化了!这是女儿被父亲记录下来的文学作品。一个周日,我和妻子去接女儿回家。路上,小家伙大声读着“胖面”“少面”,我们一听,都笑了——原来,饭店窗户上贴有“拌面”“炒面”的字样,女儿想起妈妈教自己认的“胖”字和“少”字。妻子笑着连忙给孩子纠正。
一次,女儿午睡没有醒来,我刚好有课要上,便在床头放了几块她爱吃的饼干,又在茶几上摆了几张画好的纸片和彩笔,好让她醒来时自己吃、自己玩。下课后,我急急忙忙往家赶,一进门便看见女儿正在客厅玩,墙角上用红蓝铅笔画了一条大鱼,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大大小小”四个字。眼前这一幕,让我心里既高兴又担忧,真怕出现什么差池。
女儿两岁半时,我买回一本《儿童趣味折纸》。小家伙的兴趣很大,每日坚持,一年下来,竟将一百多种折纸全学会了。我曾向身边年轻同事大力推荐,“折纸游戏物美价廉,能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能塑造儿童的空间思维和规则意识。”
女儿三岁三个月后进入地区实验幼儿园,我和妻子操心的事少了许多,主要是女儿养成了好习惯——每天十点钟准时洗漱,上床睡觉。在幼儿园,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都能按时完成,回家后就是跟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女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老师的关注,每次讲故事比赛都有她,甚至频频获奖。
20世纪90年代,儿童电子玩具还很少,儿童读物主要是卡片和图书。我给女儿买书都有个“提前量”——上幼儿园时买小学的,上小学时买初中的,上初中时买高中的;除了阅读儿童书籍,也常以最经济的方式陪伴女儿到野外去玩。比如,春天到将军山放风筝、捉四脚蛇,夏天去阿苇滩水库钓鱼、学游泳,秋天到克兰河拣奇石和根雕……如果说,让女儿阅读是读有字之书,那么,到大自然游玩就是读无字之书,读无字之书受益也许更大、更多。
1996年秋,女儿升入小学二年级,刚好赶上妻子在外出差,我趁机动员她学写日记。她说,不会写;我说,写什么都行,比如,今天你想妈妈了,遇到高兴的事、有趣儿的事,都可以写,女儿听后开始认真记录。多年后,我在撰写《读书和写作年谱》时,从女儿的一本日记里读到了些旧片段:“10月8日,妈妈出差不在家。语文考了92分,为了几个错字,爸爸又打又骂,我想哭,但没有哭出来……”看到七岁女儿记下的这几行字,我的脸发热,心跳也跟着加速。女儿的日记让我自以为“称职父亲”的形象模糊了!
惭愧之后,我有过反思。如果说,父亲是孩子的偶像,那么,孩子就是父亲的镜子。这面镜子是上苍送给我们的,休戚与共几十年,若能从镜鉴中获得补给,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如今,我当姥爷快四年了,面对小外孙还是会犯当年对待女儿那样的错误。人生修行不已,变负担为幸福,也许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