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情绪易“着凉”?医生送上这份“保暖”指南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古扎丽·阿布都热西提 阿丽娜·阿依登)今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专访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曹雪珍,为公众解读秋冬情绪波动诱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情绪“保暖”建议。
调查显示,约高达38%的抑郁症患者,会在秋冬季抑郁发作。而至少15%的普通人群,也会在秋天有抑郁情绪的体验。此外,又临近年底,工作压力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失眠等不良情绪。所以,秋季是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病”的高发季,心理专家称这种与季节有关的“情绪病”叫“悲秋综合征”。
“秋冬季节人体褪黑素分泌增多,容易打乱睡眠节律,进而影响情绪调节功能。青少年刚度过假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适应等新挑战,若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很容易持续累积。”曹雪珍表示。近一个月门诊数据显示,因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诊的患者较夏季增加约20%,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比显著上升。
针对不同人群的情绪调节需求,曹雪珍给出三条实用“保暖”指南。一是“晒太阳+动起来”,激活情绪活力:每日10:00之前晒太阳15—20分钟,促进血清素分泌以改善情绪;每周开展3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跳绳、瑜伽等,帮助释放压力、调节心态。二是学会“情绪倾诉”,拒绝独自硬扛:青少年可主动与家人、朋友分享学业困扰,成年人面对工作压力时,可通过写日记、与心理咨询师交流等方式进行疏导;家人朋友发现身边人情绪低落时,多给予“我在”“我听你说”的陪伴与倾听,避免简单说教或忽视。三是识别“心理感冒信号”,及时寻求帮助: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饮食紊乱,或频繁感到疲惫、无助,甚至产生自我伤害想法,需立即前往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就诊——这并非“软弱”,而是对自身精神健康负责的重要表现。
“心理感冒和身体感冒一样常见,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回避它。”曹雪珍呼吁,“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精神卫生,学校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企业应营造包容的工作氛围,家庭要构建温暖的情感支持环境,合力帮助每个人做好情绪‘保暖’,让精神健康成为生活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