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金翼兽饰”火了!全国人大代表带它上“代表通道”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董世菊 古丽娜 实习记者 叶丽娜·努坤
3月11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馆员卓娅·巴合提带来了一枚特别的文创徽章——“金翼兽饰”,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件珍贵的文物,并讲述了如何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的故事。
文物“出圈”,游客慕名而来。“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已成为阿勒泰地区旅游新风尚。3月12日,阿勒泰地区博物馆内,不少游客被“金翼兽饰”吸引,他们一边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一边感受着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文明对话。
来自广东的游客王先生说:“我最近在新闻上看到全国人大代表卓娅介绍了‘金翼兽饰’,特别感兴趣,专程从3000多公里外的广东赶来。今天还幸运地遇到了文博院院长,通过他的详细讲解,让我感受到了阿勒泰深厚的文化底蕴。”
“金翼兽饰”,汉代黄金工艺的瑰宝。“金翼兽饰”是一匹腾空跃起、仰天嘶鸣的骏马造型,长6.4厘米、宽3.2厘米,厚2—3毫米,是国家二级文物,也是阿勒泰地区博物馆馆藏最珍贵的两汉时期文物。虽然体积小巧,但“金翼兽饰”制作工艺精湛,融合了马、麒麟、格里芬等现实与臆造动物的特征。飞马头部的鬃毛、身躯的线条、肌肉的形态清晰可见,前肢还添了向上飞扬的翅膀,尽显凌空的威武姿态,展现了汉代黄金制作技艺的高超水平。
据了解,“金翼兽饰”充分融合了中原地区和西亚、中亚地区的文化特征与铸造工艺,这样的翼兽造型在中国汉代的很多文物中都有出现,是比较常用的艺术造型。通过“金翼兽饰”,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汉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下,阿勒泰已是东西方贸易、技术、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
文创让文物“活起来”。近年来,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其中以“金翼兽饰”为灵感设计的纪念币、徽章、背包、杯具、手账本等深受游客喜爱。纪念币正面图案是“金翼兽饰”,背面图案是夏商时期的喀依纳尔二号墓地1号石人,兼具艺术性与文化内涵。
文物见证历史,承载文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卓娅·巴合提在调研中发现,我国西北地区岩画类石质文物类型丰富、体量较大,因大多凿刻在山体和岩壁之间,在野外经长期的气温变化、风吹剥蚀、生物侵害,逐渐生成岩体裂隙、溶蚀等多种病害。她建议的“希望通过加大野外文物数字化采集力度,为石质文物的保护保留研究资料”得到了相关部门积极答复和推动落实。
“今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实施,为文物活起来提供了法律保障。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文博院院长何会来说,“今年,我们将根据阿勒泰实际,策划阿尔泰山千里岩画拓片展览,向全国宣传阿勒泰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