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风采丨卓娅·巴合提:匠心守护历史 行动见证热爱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代维利 实习记者 包洪宇)二月的阿勒泰,春寒料峭,通往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的道路依然被大雪覆盖。然而,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全国人大代表、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馆员卓娅·巴合提与阿勒泰地区野外文物看护员张永军,乘坐着马拉爬犁,穿梭于雪野上,实地查看文物保护情况。
“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是阿勒泰地区作为‘人类滑雪起源地’的重要印证之一,属于典型的岩画类石质文物。它用岩棚彩绘的形式,生动展现了1万年前甚至更早时期,先民冬季出行狩猎的场景……”卓娅·巴合提一边走一边介绍,眼里满是对文物的珍视。
1989年出生的卓娅·巴合提,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新疆大学历史学系,主修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自从加入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她一直致力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谈到文物,她的眼里总是闪着光。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好文物保护与开发?怎样让文物“活”起来,走进百姓生活?又该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与价值?……这些都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
野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是一项细致活儿,每一处文物都需要量身定制保护方案。在这项工作中,文物看护员的作用至关重要。
张永军是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看护员,有着8年文物保护经验的他,在2022年荣获了“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称号。他说:“看护文物是我的责任,我想守护好这些宝贝,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
目前,阿勒泰地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级37处、县市级163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451处,备案野外文物看护员60位。卓娅·巴合提感慨道:“文物看护员是文物安全的‘末梢神经’,打通了文物安全‘最后一公里’。我要学习他们的坚守精神,提升专业能力,为文物保护出力。”
新时代的文物工作者肩负着“国之大者”的使命,需要持续解放思想,以问题为导向提升调查研究的质效。坚持从“小切口”入手,撬动对文物工作的“大研究”,真正把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写在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线。
阿勒泰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降雪早、雪期长,使得田野调查的有效时间比其他地方短很多。但智慧的普查队员们并没有退缩,反而在挑战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阿勒泰经验”。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阿勒泰地区迅速行动,组建了8支普查队伍,40名普查队员像历史的探寻者一样,在各县市开展全面细致的普查工作,立志摸清阿勒泰文物的家底。截至目前,地区六县一市田野调查共计完成692处,调查中新发现线索69处,已经完成“三普”文物点复查率100%。
“文物无声,作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是离‘它们’最近的人,我们如何替‘它们’发声?如何让‘它们’在新时代文物系统性保护利用、阐释的环境之下发出自己的时代之声?……我认为,这就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终极目的和意义。”卓娅·巴合提说。
2023年,卓娅·巴合提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如今已经是她履职的第三个年头。工作中,她巧妙地把人大代表的身份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万名代表进万家”“人大代表家站点”的优势,密切与各部门(单位)、选民群众的联系,了解民情民意,广泛听取和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依法行使代表职权。
“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职的重要阵地。2023年以来,我以混编的身份加入了阿勒泰市恰秀路街道红石社区代表联络站,累计轮席9次,接待群众11人,收集14条意见建议,均得到积极回应。”卓娅·巴合提说。
作为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是卓娅·巴合提履职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她有幸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工作。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了21条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建议,为文物保护法的修订贡献了基层文物工作者的智慧与力量。
卓娅·巴合提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本次修订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20余年,作为文物行业的青年力量,我倍感荣幸能参与到本次修订和审议工作当中。我将结合日常工作实际,积极建言献策,为文物保护法的修订贡献基层文物工作者的力量。”
□记者手记
为热爱奔赴山海
跟随卓娅·巴合提的脚步,穿梭于阿勒泰的冰雪世界和历史古迹之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她对文物保护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在文物历史内涵挖掘、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加强野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等方面,她不断用力,把科学的、权威的知识点传递给观众,进一步讲好新疆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卓娅·巴合提的故事,是新时代文物工作者坚守与梦想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