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青山绿水 收获金山银水”系列报道之二——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古丽娜 吴明奇 董发勇 通讯员 曹凤霞 刘金锐
阿勒泰地区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水源涵养型山地草原生态功能区,当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这两天,一场降雪为青河县播撒草种提供了有利时机,该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来到砂铁矿地质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项目现场,采用无人机和人工播撒180吨适合当地的草种。
青河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别依斯别克·赛特哈孜说:“目前,我们已经把种子撒好了,开春以后,种子就发芽了。”
通过两年实践,青河县得出一套适合本地的生态修复办法,当地把适合的草种制成丸粒化种子,质量增加了3~5倍,播撒后不易被风吹走。同时,丸粒化种子被抗旱基质包裹,可提高成活率及抗旱能力,植被恢复密度由过去的不足2%提高到了现在的10%。
青河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何盘江说:“青河县沙铁矿地理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2.02亿元,治理37个采区,治理面积35.64平方公里,恢复土地面积58600亩。项目的实施可有效遏制治理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恶化、减少水土流失,可充分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
过去,开采砂铁矿让青河县尝到了“甜头”,60%的地方财政收入来自这一产业。然而,20.32平方公里的砂铁矿开采不仅导致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还对水土流失、空气、河流、道路造成严重影响。对此,青河县决定关闭已开发的102家砂铁矿,提出“保护生态环境 还我青山绿水”的治理目标,并在砂铁矿项目区建设了占地800亩的地质环境警示教育基地,警示后人不忘前车之鉴。
眼前这片沙棘林是土地恢复后种植的,4000多亩沙棘已有2840亩开始挂果,亩产值超过3000元,直接产生效益800万元。土地恢复,沙棘挂果。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在提升,当地农牧民靠采摘沙棘果带来了可观收入。
青河县阿克达拉镇农民吾拉尔别克·马尔哈什说:“冬天,我们在此采摘沙棘,每天收入二三百元。”
在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栋栋民居错落有致。在此经营“香十里农家乐”的佟志荣,看中这边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便把在可可托海镇经营的餐饮店搬到了村里。2024年,夫妻俩靠经营特色餐饮赚了10多万元。
佟志荣说:“塔拉特村环境优美,这些年游客越来越多,在这里经营农家乐,收入很客观。”
富蕴县矿山转型发展后,建成了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主题基地,引领周边乡村转型发展,原来的矿工“转型”为农家乐主人、导游。被誉为“额河第一村”的塔拉特村成为游客必来的地方。
塔拉特村党支部书记沙拉·恩特马克说:“塔拉特村处在额尔齐斯河源头,近两年借助‘山水林田’项目,额尔齐斯河两岸的生态系统得到修复。通过发展旅游业,村里接待游客量达33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收入3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86万元。”
阿勒泰地区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林地面积2083万亩、森林面积1920万亩、天然草原面积1.33亿亩,是新疆生态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18年,阿勒泰地区被纳入国家山水项目第一轮第三批试点范围,成为新疆第一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地区,项目总投资61.35亿元。阿勒泰地区通过“生态+脱贫攻坚”“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乡村振兴”,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三丰收”。目前,阿勒泰地区退耕还林3.505万亩,累计草原改良修复面积达123.11万亩,退化林修复1.37万亩,完成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面积58.21平方公里。阿勒泰地区正向着“山青、水绿、林茂、田良、湖净、草盛”的生态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