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阿勒泰 | 探秘“桦林之眼”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代维利)11月26日,记者深入阿勒泰市克兰河谷白桦林区,一探白桦树皮上那些形似“眼睛”的奇特斑点之谜。这些独特的斑点不仅为白桦树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魅力,更蕴含着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生态功能。
白桦树以其修直挺拔的树干、扶疏的枝叶和优美的姿态著称,高度可达30米。其树皮洁白雅致、纹理独特,尤其是那些大块的黑色斑点,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只深邃的眼睛,引人遐想。那么,白桦树为什么会长出这些“眼睛”呢?
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树皮是包裹在植物干、枝、根等处木质部外侧的全部组织,由多个细胞层次构成。白桦树皮的结构尤为独特,其最内层为次生韧皮部,主要由纤维细胞和筛管组成。纤维细胞负责储存养分和能量,而筛管则负责把养分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此外,次生韧皮部还含有大量植物激素和挥发油,有助于植物抵抗病原体和昆虫的侵害。
次生韧皮部之外是周皮,这是树皮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周皮由内向外可分为栓内层、木栓形成层和木栓层。其中,木栓形成层最为“勤恳”,它不断向内生长为栓内层,向外则生长为木栓层,形成由薄木栓和厚木栓组成的木栓带状结构,即年轮。木栓层表面富含白色的萜类和脂类物质,赋予了白桦树皮独特的白色外观。
随着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不断生长,树干逐渐变粗。此时,外面的木栓层和角质化组织的细胞会逐渐死亡并被新生部分顶破,形成了可以层层剥落的白桦树皮。在这一过程中,一种名为皮孔的植物结构逐渐显现——这就是白桦树干上的“眼睛”。
皮孔通常生长于一个或一群气孔的下方,点状分散在周皮上。白桦的皮孔为封闭型结构,由疏松的补充细胞和紧密的封闭层交替排列而成。补充细胞是一种球形的薄壁细胞,胞间隙发达;封闭层由细胞壁栓质化的细胞组成,富含不透水的脂质物质。随着木栓形成层不断产生补充细胞,“支援”皮孔的生长,这些细胞逐渐增多并增大,最终撑破木栓层和外表皮以及封闭层,在枝干表面形成眼状裂口。皮孔内部含有导管和分泌细胞,负责植物的气体交换和物质分泌。由于其通透程度远大于气孔,皮孔成为树干气体出入的主要门户——因此,白桦树干上的这些“眼睛”,实则是它的“鼻子”。
白桦树不仅形态优美,更以其强大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著称。作为世界上最耐寒的树木之一,白桦是次生林的先锋物种,生长速度快、生存能力强,能够有效保护其他生长缓慢的植物。同时,白桦树还能显著改善土壤质量,其落叶和树皮等凋落后能迅速分解为营养物质输送进土壤,为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