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垃圾堆”中找寻“宝贝”!——探访可可托海红色老物件收藏家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常轶茹 实习记者 包洪宇 王景鸿
可可托海,若单看名字,这是一个让人倍感浪漫的词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马尔代夫、爱琴海及其沿岸风光绮丽、四季温和的旅游小镇。但事实上,可可托海并没有海,这里的山险、风硬,一年中的一半都是寒冷的冬天。然而,这个位于祖国西北边疆的小镇,却以其巨大的宝藏与伟大的人民,为新中国立下了永载史册的功勋,它帮助中国人民在最艰难的时期挺直了腰杆,为国家此后的建设与发展之路夯实了地基。
或许,可可托海的风光并不符合通常所说的“浪漫”,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称它为“每一个中国人都该深入了解的地方”。因为在可可托海,有一种别样的伟大浪漫,名叫“爱国”。
牛皮背篓——“我今天弯着腰爬,是为了你明天挺直腰站”
11月20日,走进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特聘访谈课老师、“矿二代”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向来访游客介绍着一册册书籍、一幅幅照片,讲述着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这个牛皮背篓是我从一位老矿工家的院子里发现的。听父辈们说,这种牛皮袋子是矿山工人用生牛皮缝制的,非常结实耐磨。”在陈列馆里,一个直径50厘米、高60多厘米的牛皮背篓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老一代的矿工们就是用这种背篓,把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坑底的矿石背了出来,为完成我国保出口任务,也为国防事业和‘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0年,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国家还要偿还巨额外债。当可可托海接到中央要用矿产品偿还外债任务时正值严冬,平均气温低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可可托海矿务局党委立即动员全体职工,开展“保出口大会战”。
“听父亲和老矿工们说,当时大家一呼百应,党员、团员组成了先锋营,工人们主动延长工作时间,无条件接受生产任务。关键时刻,矿区的家属们也被动员起来,在寒冷的采矿场上,红旗飘扬、人声鼎沸,拉运矿石的汽车、马拉爬犁、人拉爬犁和背着矿石的人群川流不息……”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说。
由于当时汽车和背运矿石的麻袋非常有限,70%的工作要靠人拉肩背才能完成,怎样才能把采矿场上采出的矿石尽快运到选厂?
矿工们自制了运输工具——牛皮背篓,这些背篓不仅装得多,还结实耐用,冬天可以在雪路上拉着走,夏天可以背着走。
“牛皮背篓特别坚硬,且背篓与身体只隔着一层薄薄的工作服,硬生生地把矿工们的肩膀磨出一道道血痕,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挡住可可托海矿山人前行的步伐。”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说。
“百日大会战的时候,我们靠人拉肩扛,每人每天要从百米矿井下背出400公斤矿石。”现年88岁的“矿一代”买地·纳斯依说。
当时的矿坑,坑底到地面有八九十米,坑壁比较陡,不可能直线往上爬,路是环绕坑壁往上的,走一趟大概有三四百米。一个人要在这三四百米走多少个来回,没有人记得住准确的数字。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背篓一背篓的矿石,就像一座一座小山压在身上。
人心齐,泰山移。可可托海人没有辜负国家的重托,提前完成了保出口任务,这一件件用牛皮背篓背出去的稀有金属,为我国国防事业和“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4年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铍、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锂、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所使用的铯、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试验所使用的钽铌……均来自可可托海。
在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里,像牛皮背篓这样的文物和故事数不胜数。
42年,近万件老物件——“找回那些老物件,就是找回了可可托海的记忆”
在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巴哈提别克工作室里,曾经使用过的矿灯、背篓,以及用于建设地下水电站的榔头、钢钎等珍贵老照片和历史物品,都井然有序地陈列着。这是属于可可托海“矿二代”、可可托海“淘宝人”巴哈提别克的坚守与传承。
今年66岁的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从小听着从小镇穿行而过的河水声长大,后来成为阿勒泰地区第一批少数民族空降兵。1982年退役后,他回到可可托海矿,转眼已40余年,他是可可托海因矿而生、因矿重生的见证者。退休后的他, 执着地做着一件事——收集可可托海有关的老物件。在他看来,找回那些老物件,就是找回了可可托海的记忆。
自1982年至今,42年的时间里,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通过“以新换旧”“垃圾堆”中淘宝等方式,陆陆续续收集了6000多件开采三号矿脉时期的老物件,还有3000余件独属于可可托海镇的老物件。他用自己的方式,向世人讲述着可可托海那段充满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辉煌历史。
在可可托海镇,游客最爱看的是三号矿脉。这个直径达500米的矿坑像一个巨大的漩涡镶嵌在山峦之中,最深处达350米。巨大的矿坑及矿脉内壁一圈一圈盘旋向下的车道,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这里曾发生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精英云集可可托海,鼎盛时期,镇区常住人口超过4万人,职工人数高达5000人,建设者用火一样的激情、艰苦奋斗的精神,修平了通往大山深处的路,拦河筑坝建造了电站,盖起了厂房、学校、医院,建起了新疆第一个现代化工业小镇。
小时候,当矿工的爸爸留给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的印象就是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候连家都顾不上回。当他听爸爸说“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矿物中可可托海就有86种之多”,这让他无比自豪。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市场需求、资源储量发生变化,大批职工离开可可托海,留下的旧物件、旧票据、旧书报,堆满了小镇的中心街道,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心中五味杂陈:“这些老物件上有着父辈们奋斗的痕迹,丢了可就找不回来了!”
于是,他就在大家眼中的“垃圾堆”里找寻“宝贝”,他把淘来的老物件搬回家中,擦洗干净,摆放整齐。有时候,为了收集相关物品,他要以新换旧,更多的时候还要掏钱买。小到纪念章、布票、邮票,大到自行车、打字机、书桌……40年间,他收藏的老物件近万件,被誉为可可托海的“淘宝人”。
为了收藏,他从不计较价钱,身边的人总是嘲笑他在做赔本买卖。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说:“收藏老物件,我有两个办法。一是‘以新换旧’,用自家卧室的席梦思,换取苏联专家睡过的俄罗斯钢丝床;用刚买的石英表,换取老矿工戴过的上海机械表;用自己时髦的山地自行车,换别人破烂不要的老牌自行车。二是在‘垃圾堆’中淘宝,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部分矿工人员南迁,主街两侧堆积大量的老物件,我就从里面细细筛选出那些承载着历史的旧报纸、老照片、搪瓷缸,甚至一枚纽扣。”
他收藏的每一件物品,小到一把勺子、一枚胸章,大到一辆自行车、一张钢丝床,每一个老物件的由来他都能娓娓道来,且细心呵护,视若珍宝。其中,新华字典就有40多本。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说,他当初上的是哈萨克语学校,是到了部队后才开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于是,新华字典便成了他“无声的好朋友”。
“111”——“这就是可可托海精神”
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还走访了上百位老矿工及其家属,挖掘他们的故事。可可托海矿区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矿工、第一位国家级标兵等,都被他一一整理并记录下来。
“我初步统计过,当时在可可托海矿区工作的干部职工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壮族、苗族等18个民族。”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说,“可可托海的辉煌成就是由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的。”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峥嵘岁月里,可可托海各族科研骨干和工人“把每一种卡脖子物资当成一个堡垒”逐一攻克。
不仅如此,在各族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可可托海建立了国家第一个稀有金属工业基地,这里的地质、采矿、选矿、水文、电力、机械加工、生产管理医疗技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科技带头人,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从1975年至1987年,矿区向全国各地输送各类人才1615人。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位名叫‘上海别克’的同事。‘别克’就是哈萨克语中男孩的意思,‘上海别克’是一名医生,当时,大家有个头疼脑热都会去找他。他的真名叫王志刚,但无数的可可托海矿工就是这样,不在乎苦、不在乎累,不在乎自己的名字,001、002、别克、古丽……只要完成任务,叫什么代号都行,甚至,可可托海在地图上也只是“111”的代号。这就是可可托海矿区各族干部职工的共同信念——同心奋战、报效祖国。”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说。
从1958年开始,可可托海处于长期秘密生产的状态, 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发布产品代号及厂矿代字命令,这里被代号“111”矿代替。一批批工作人员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个西北边陲小镇,可可托海进入自力更生发展的阶段。
“额尔齐斯石”发现者、地质专家韩凤鸣就是其中一位。他1963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是全国首届稀有分散元素地质勘探专业大学生,这是当时学院新设的、不对外公布的绝密专业。
毕业时,韩凤鸣响应国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深山中的可可托海。
还有“累不死的王立德”“干不死的卡盘”“冻不死的白山别克”“张硬根田大块”“皮大衣矿长鲁能治”“汽修能手于海龙”“铁裁缝郭道荣”……一个个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他们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构成了可可托海精神谱系的红色密码。
问及“哪一件老物件是印象最深刻的、哪一件是最想找到的、哪一件是最能代表可可托海精神的”等问题,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只给出了一个答案——党徽。
“党徽是可可托海最高的荣誉。”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说。
1998年,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的父亲病重卧床。在生命垂危之际,父亲嘱咐他一定要按时缴纳10元钱的党费。尽管父亲没有留下任何物质财产,却把工号牌、工作证以及党员证一一传给了他。父亲的教诲对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产生了深刻影响,激励着他继承并弘扬家族的红色传统。
问起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什么是可可托海精神,他说:“可可托海有许多无名英雄,他们为祖国建设奉献了一生,没有接受过任何表彰,也没有获得一枚奖章,但始终默默无闻坚守在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这就是可可托海精神。”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如今,可可托海已从工矿业向旅游业转型,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借助旅游,绿色矿山已成为父辈创业精神和工业遗迹的展示舞台。”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说,“如今,我在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向更多人讲述可可托海精神。我相信,可可托海必将开发更多产品和线路,向更多游客讲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